【圖輯】中國農村記憶:入土為安 消失中的傳統土葬儀式

撰文:潘翠怡
出版:更新:

入土為安是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的傳統觀念。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特別是農村葬禮改革的深入,土葬正在被火葬所取代,傳統的葬禮儀式也在慢慢消失。內地一位紀實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了故鄉陝西關中地區農村的一場傳統土葬儀式。這些古老而隆重的場景將永遠留在歷史的底片上,成為一段中國農村記憶。(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農村中一旦有人去世,村民們會突然聚集在一起,合力在一戶村民家外支起木頭架子,蓋上篷布,吊起燈飾。(視覺中國)
然後,村民們抬著一頂繪著八仙過海圖案的轎子,前往有人去世的人家,期間,還伴隨著鞭炮的鳴響。相傳,放鞭炮是讓先人的靈魂知道送殯者隊伍會一路送其安息;還有另一個含義是告知周圍的孤魂不要來打擾先人。(視覺中國)
頭戴疙瘩帽、披麻戴孝、高亢的嗩吶、深沉的洋號,這些元素構成了關中農村葬禮的景觀。這是在老人下葬的前一天,兒孫們帶著祭品和花圈去祖墳祭奠。這些隆重的禮儀一方面是為了緬懷逝者,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孫後代行孝。孝悌文化、家族凝聚力在儀式中傳承、發揚、鞏固。(視覺中國)
葬禮當天,在天還沒亮,去世老人的遺體從家中離開前,總管會高喊「起靈」,隨後孝子在門前摔碎土盆起身。(視覺中國)
老人棺木上刻的圖案,龍代表男性,鳳代表女性。許多子女願意在老人身體硬朗時為老人選棺木,據說這樣老人可以長壽。 (視覺中國)
農村土葬是神秘的、莊嚴的。葬禮中藴含了親情和農民對土地的情感。去世老人的兒子進到墓道中,將裏面清掃乾淨,寓意給百年後的老人一個乾淨的長眠之地。(視覺中國)
下葬的時候,需要全村的男人一起抬棺。村民們有句口頭禪「白事家家門口過」,意思是誰家也免不了會有老人過世那一天。(視覺中國)
棺材送進墓道內,打墓的匠人背靠棺材,用腳蹬墓道將棺木送入墓室。關中農村經濟條件略好點的人家,墓葬結構都是磚垬墓。(視覺中國)
棺材下葬後,村民們一起回填,天還沒亮,一座墳頭已經填起。吹嗩吶的樂人在燃燒的花圈旁,吹奏起蒼涼的曲子。(視覺中國)
按照村裏的傳統,老人去世後子孫需要守孝三年。三周年時,還需舉辦儀式——立碑。立碑儀式往往很隆重,這個儀式像徵著老人過世後子孫們的財力、運勢。只有立了碑,兒孫守孝才算結束,可以「脱服撂孝」不用再穿白衣服了,葬禮才算真正完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