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過年來河源龍川佗城:穿越千年 夢回秦漢

這座古城,沉睡在歲月的塵埃之下,磚瓦間鐫刻着千年的風霜。夕陽余暉灑落在蘇堤石板路上,每一塊石頭都仿佛承載着歷史故事,等待着行人的腳步輕輕喚醒。
2025年新春佳節將至,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這座已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鎮——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學宮門口的古鐘偶爾傳來一兩聲渾厚的聲響,是時間在這里緩緩流淌的聲音。

佗城位於廣東省東北部、龍川縣的南端,在龍川舊志記載中曾描述此地為「三省咽喉,四周門戶」。公元前214年,龍川城誕生。
這一年,秦將趙佗率大軍出中原、平嶺南,創建了古龍川縣並擔任首任龍川令。掘井築城,設衙修路,和輯百越……趙佗帶來的文明之光,將曾經蠻荒的嶺南帶進了活色生香的歷史。
漫步於佗城,隨處可見古色古香風格建築物,讓人仿佛穿越千年,感受秦漢之風。如今的佗城儲存有100多處文物古跡,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兼具秦漢古風、唐宋遺韻和明清風情,保留完整的有秦代越王井、唐代正相塔、宋代蘇堤和古碼頭、明代城隍廟、清代學宮和考棚,以及諸多歷史老街,可謂「一步一古物、三步一古跡」。
2000多年來,不少文人雅士都在佗城留下風流逸事:宋代蘇轍視此地為故鄉,留下「直須便作鄉關看,莫起天涯萬里心」的名句和修築蘇堤的故事。唐代翰林韋昌明寫下《越井記》,讓「嶺南第一古井」進入了《全唐文》。南宋名相吳潛貶謫佗城,創設三沙書院。龍川籍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新中國廣東文藝評論工作開拓者之一,曾任《羊城晚報》「花地」副刊顧問的蕭殷從這里起步,走上文學道路。
背倚嶅山,枕水東江,四面平曠,因地理位置的特殊,這里陸續發現了先民活動的印跡。1956年起,佗城鎮陸續發現了坑子里遺址、牛背嶺遺址,出土了雞形壺、圈足罐等陶器和錛、斧、鑿、鏃等石器。經考證,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此聚居,並孕育了獨特的古越文明。
佗城擁有獨具特色的「百家姓」文化。僅四萬多人口的佗城鎮,有179個姓,其中兩千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個,全國罕見。趙佗主政期間,來自廣袤中原、姓氏繁雜的秦軍將士,紛紛在此婚配繁衍。正因於此,宗祠建築多也成了佗城特色之一。來佗城遊玩,尋找姓氏宗祠成為遊客的一大趣事。
在佗城,遠眺可見遠山如黛,近處東江河流蜿蜒,古城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靜靜地鋪展在天地間,讓人不由自主地沉醉於這份寧靜與古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