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雅韻!近60名外國駐穗總領館官員及家屬現場沉浸體驗粵劇魅力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聆聽經典選段、穿粵劇戲服、學一招一式。3月11日,約60名外國駐穗總領館官員及家屬來到廣東粵劇院,在「南風雅韻·遇見粵劇」的活動現場沉浸式感受粵劇魅力。

一曲《遇見粵劇》打頭陣,將戲曲身段和說唱相結合,來自挪威的迷歌(為家屬名字的音譯)對這一節目印象最深。「在音樂、舞蹈中將傳統文化和流行文化巧妙地融合起來,效果非常棒。」平時就會練太極的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在歐洲時他就曾瞭解過粵劇,在中國參觀故宮等名勝古跡時也會留意戲曲元素。在他看來,通過這次活動能更加近距離、深入地瞭解粵劇。

隨後,粵劇摺子戲《帝女花》《三岔口》《三借芭蕉扇》《穆桂英招親》等經典劇目逐一呈現,觀眾們或沉浸在唱詞的抑揚頓挫中,或用手機錄下精彩的演出片段。

「雖然聽不懂唱詞,但是通過演員的動作、神情和互動,我能感受到劇目中所蘊含的情感。」這是贊比亞駐廣州副總領事維納·司馬威特瓦·穆欽都第一次接觸粵劇,意猶未盡的他還試穿了戲服,跟著粵劇老師學習了一些動作。剛到廣東任職不久的他,已經從戲服裡感受到廣東對於嶺南文化的珍視。「贊比亞也重視傳承保護傳統文化,之後,我還會帶上家人再來欣賞粵劇演出。」他說。

除了欣賞演出,外國友人們還穿上戲服,跟著廣東粵劇院的演員們學習水袖、把子功。成功領悟到一招一式的訣竅後,台上「新演員」的演出贏得了台下觀眾的陣陣掌聲。「水袖的動作要領和泰國傳統舞蹈的動作有相似之處。」在台下傾聽著粵劇演員的講解,泰王國駐廣州總領事吉拉蓬·素妲尼找到了粵劇和泰國文化的相通之處。她告訴記者,在泰國,有不少華僑華人祖籍是廣東,在到廣東赴任前她就曾看過粵劇演出。在她看來,這次活動互動性很強,能讓外國人更深入地瞭解粵劇。

活動現場。(羊城晚報)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粵劇。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粵劇是最具嶺南特色的地方劇種,被譽為「南國紅豆」。2009年,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東粵劇院致力於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戲曲文化,與世界各地的戲劇進行交流互鑒。」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介紹,常演不衰的經典粵劇《刁蠻公主戇駙馬》,其創作靈感來自莎士比亞戲劇《馴悍記》;近年來,粵劇電影《白蛇傳·情》贏得了海內外觀眾的青睞。「希望今後有更多機會邀請大家走進劇場,期望廣東粵劇院的演出足跡能夠遍及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增進與各國在藝術文化領域的交流和發展。」她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廣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主任、廣東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柳琛子表示,去年的「南風雅韻」系列活動受到各國駐穗總領館的熱烈歡迎,希望通過此次「南風雅韻·遇見粵劇」活動,能讓大家全面領略粵劇的藝術魅力,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