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事都要講效率!5個狀況證明 決策程序繁瑣冗長效果更好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企業中如果出現繁瑣程序、冗長等待等若干「淤泥效應」,可能造成員工或顧客承受時間、金錢或精神上的沉重負擔,導致營運效能低落。但在組織與工作者的工作之中,也有不得不存在的淤泥效應,反而能透過「延緩」帶來正面的效果,有哪些情況下,淤泥反而是好的存在呢?

生活中充滿種種申請、排隊、呈報程序,不只耗費精神、時間成本,還可能讓人放棄行動。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認為這些阻礙行動的因子,讓人如同陷入淤泥中而動彈不得,寫下《淤泥效應》說明這些因素造成的危害與改善方法。淤泥效應雖然會造成負面影響,但有時候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能透過「延緩」發揮出正面效益。哪些情況加入「淤泥」,會獲得正向結果呢?

相關文章:越勤力越要OT、進諫上司多數衰硬 10個職場潛規則不懂只怪你天真

+30

1. 事前資料審查,減少資源被濫用

每當要申請補助、所得稅減免或銀行貸款時,申請者都要遞交工作經歷、家庭背景、收入等相關資料。不僅如此,有時候臨櫃申請還可能會被問及鮮少公開的個人資訊,讓人感到困擾又難為情。

不過,這些程序或事前準備,卻能避免資源被濫用。假設稅局將所得稅抵免方案直接提供給看起來符合資格的人,可能會有某些不符條件者獲得福利。這時,施加適當的審核流程,就能確保有限資源是提供給最需要的人。

2. 做決定前先「冷靜一下」,避免衝動而犯下錯誤

在正式寄出 email 之前,有些系統會跳出視窗:「你確定要寄出嗎?」提醒你再次檢查信件是否完整。又或者,在你按下影音平台退訂鍵,通常下一秒就會出現「你確定要退訂月方案嗎?」的視窗。這些藉由增添行動阻力,促使你考慮再三的方法,其實就是必要的淤泥,它可以避免人們因為一時衝動而做出後悔的決定。

這類淤泥效應有時也能用來改善社會問題,美國部分州的法律規定,拖延幾天才能交易槍枝,有此規定後,槍擊殺人案件數量降低了 17%;中國則在 2021 年實施 30 天的離婚冷靜期,根據中國民政部統計,當年的離婚對數相較 2020 年下降 42.7%。

3. 雙重驗證、提供機密資訊,是確保隱私不被侵犯

信用卡核卡手續繁複,要先填寫信用卡申請書,再出示包含定存、活存、房產、薪轉帳戶等財力證明,銀行收到資料開始調查個人信用,這些步驟雖然很花時間、心力,但要求民眾提供個人化資訊,等於徵詢對方同意,能避免機構侵犯隱私。

相關文章:轉工|小公司氛圍較溫馨 比去大公司易適應?網民一致潑事主冷水

+4

4. 用繁瑣程序衡量「意願」,測試申請者的企圖心

如果申請一家富有學術聲量的名校,需要先完成一份刁鑽的申論題,你是否會打退堂鼓?或是申請一個理想職缺,需要客製化一份精美的履歷,附帶 50 頁的作品集,你是否願意堅持完成?

這些任務,其實就是一種淤泥效應。透過某些標準衡量你的「意願」,幫助機構確認你是有足夠企圖接受這份工作或計劃的對象。

這種淤泥效應有其道理,但同時要檢視這是否會排除最需要這個方案的人,弱勢者可能因為要填寫複雜的申請表感受到污名化,最終造成憂鬱症患者放棄接受心理健康服務,或窮人難以申請到應得的補助。

5. 索取回饋、數據與資料,提升管理與營運效能

在疫情期間,許多國家為了防疫,資助相關機構或個人進行疫苗開發及相關對策的研究。為了解資金如何被運用,疫苗研究機構必須定期向政府繳交報告,說明補助分別用在哪些項目。

在組織內,會員被要求填寫問卷,提供企業使用者回饋與相關數據,用來做個人化行銷等,這些程序雖然是一種淤泥效應,但機構取得資訊,能強化管理與營運效能,雖然造成負擔卻有存在的必要。

不過,即便如此,比較好的做法是,每當相關單位要求繳交報告或資料的時候,都要提出合理且充分的理由,以免此種淤泥效應過度氾濫。

【延伸閱讀,更多打工仔自我管理建議】

時間管理|習慣Mutli-task非一定好 10個壞手勢隨時拖垮工作效率

+28

成功|自覺已很努力?6個處事態度 看出成功人士層次與你的差別

+21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