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營銷101|10個您不能不留意的數碼營銷趨勢2022

撰文:市場營銷部
出版:更新:

過去兩年,大家都經歷了疫情反覆的變化,我們的日常生活,亦因疲於應對而同樣起了急劇的變化,與此同時,數碼生活的普及,加快了各行各業急速的數碼轉型,數碼營銷亦因而展開了新的一頁。

以下是筆者根據在數碼營銷業內的個人觀察,亦參考了一些國際文獻,從而歸納出的10個重點趨勢。

1)用戶體驗即營銷

香港地狹人稠,從前,消費者總享受實體在零售店的購物樂趣,但疫情期間,不少消費者已經視網購為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購買日常用品之上。

基本上,由於網購、網上訂餐、數碼錢包、用手機 App 在零售店購物儲分等等,疫情期間,都已成為生活新常態,對於後疫情時代的消費者而言,不會再有實體與數碼零售概念之分。

由選購、下單、收貨、甚至是退貨;實體店、網店、手機 App,無論是哪一個渠道的接觸點、哪一個對口,實體與數碼零售之間,消費者對用戶體驗的要求,今後,都一定是可以無間地進行。

用戶體驗,還包括了品牌體驗,今後,在任何的接觸點上,無論是實體或數碼,品牌所投射出來的形象,都一定要具備一致性。

更不要小看如網購貨盒一類的品牌體驗,這隨時是整個品牌體驗的臨門一腳,要做到一絲不苟,用戶體驗才算圓滿,即使是一個印在盒上方便顧客退貨的 QR Code(二維條碼),都是一個品牌體驗。

品牌更應該有系統地收集用戶體驗的意見,從善如流,亦可透過社交分享,或者是品牌的官網,把用戶體驗的正面評價,好好發揚光大。

一個設計得心思細密的用戶體驗,應該不分數碼或實體,而且,在數碼生活時代,用戶體驗尤其更勝於打廣告。

2)品牌信任感

這是一個大眾對媒體失去信任、大台失去光環的時代,再加上大量誤導、不實、誇大等訊息,都滿滿地充斥在網絡世界,後疫情時代,資訊混亂,更是弄得令人心惶惶。

正正因為資訊唾手可得,如何在這場資訊戰中獲得消費者信任,順理成章,亦成為了品牌管理者的當務之急。

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下滑,這個時代實屬常見。你可以找當紅偶像,於短時間内進行洗腦式廣告,吸引百萬眼球,但所謂的品牌信任,既是需要長時間深耕細作,缺乏維護的話,亦可在一瞬間毀於一旦。

在網絡時代,品牌先需要保持一定的透明度,把經營品牌信任感放在宣傳之前,無論是正面或負面,都要認真處理網絡上的群眾討論,藉此逐步建立網絡口碑,並同時透過網絡力量,將口碑放大。

消費者在決定下單的過程,都會經歷多番的網絡搜尋,包括參考其他用戶的口碑,因此,作為品牌管理者,除了官方平台,更需要在多個平台部署,並且爭取重複曝光機會,並要確保每次曝光的目的,都是為了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品牌亦必須保持高透明度,從價格、產品、服務質素,都不應該迴避消費者的提問,甚至應該主動回應,拆解問題,作為優化用戶體驗的機會。

要持續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需要多方面配合,新一代消費者,更加注重品牌的「品」,產業的可持續性、對環保、社會議題等等的關注等等,都有機會帶動群眾在網絡世界的正向口碑,從而在消費者購買的決策過程中,產生正面影響。

品牌信任,相信是任何品牌、企業及機構都要認真地部署的長線經營策略。

3)得數據得天下

2021年 Apple IOS 更新至對用戶私隱有更高保障的14.6版本,Google 亦早於2020年宣佈,最快於2023年年底前,將階段性完全淘汰 Chrome 的第三方 Cookies(小型文字檔案),數碼網絡生態,正式踏入私隱先行的時代。

兩大數碼業界王者的部署,都讓不少數碼營銷人感到焦慮,因為昔日數碼廣告的強項—程序化標靶式廣告,將會被廢武功。

未來,數碼生態圈將會重新洗牌,品牌開始要更認真地部署、經營企業的第一方客戶數據,減低過往對第三方數據作廣告投放的依賴。

此外,坐擁大量用戶消費行為的電子零售平台,又或者擁有大量線上/線下通路的客戶資訊,奉行會員制的連鎖企業,都有機會成為數碼營銷界的新貴。

當企業坐擁的用戶生活習慣,以及消費偏好的第一方數據愈多,便愈有利成為營銷投放廣告最有效的利器。

在未來,最強的品牌,背後都一定擁有最完善管理的用戶數據,並且能自我架建一套生態系統。坐擁了一定的用戶數據,亦有利品牌吸引更多跨界別的友好品牌合作,創造協同效應。

此外,廣告客戶亦會預留一定的預算,與大規模的電子商務平台,或者是網絡大賣場合作,甚至直接在這些平台,投放廣告,這將會是主流數碼廣告媒體以外,最具潛質的新媒體。

4)後疫情社交電商時代

這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時代,除了主流媒體失去光環和影響力,以「產品及賣場」為中心的傳統零售及大型電商,也開始在「以人帶貨」為切入點的社交電商尋覓新出路。

在社交網絡上,無論是品牌社群、網絡紅人、或甚至是明星名人,都透過社交社群中的互動、用戶間的口碑傳播、意見領袖的影響力,為產品促成銷售。

社交電商在中國內地早已蔚然成風,小紅書、拼多多、聚划算、樂拼購等無數的平台,聚集了無數賣家和買家,分別以「拼團促銷」、「商城分銷」及「內容營銷」,三種商業模式,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社交電商零售生態。

可是,除非你目標是由香港出發,主攻大灣區市場的社交電商,否則,內地的一套營銷手法,香港未必全部適用。

首先,香港市場較小,網紅的追隨者人數有限、動員力亦有限,帶貨力更不用說。其次,香港的物流成本較高,一般消費者都不願支付運費,因此,在香港做社交電商,不能打薄利多銷這張牌,要在中高端產品領域,尋覓有一定回報的支持點。

根據觀察,疫情後,強調「香港製造」的本土網絡小店逐漸成形,於是,多了一些在網絡世界有一定支持者,早已透過直播平台和社群打交道的 KOL(意見領袖),「間中」(卻不是長期賣貨) 會向粉絲推介一些香港製造的自家製產品,當中包括美食和日用品,雖然商業規模可能較小,卻營造成另一種的網絡商機。

此外,品牌的社交網絡專頁,亦成為虛擬世界的促銷賣場,除了找明星名人助陣造勢,亦有不少品牌,會由零售店的王牌銷售員,或甚至是中小企的老闆擔大旗,透過直播進行期間限定的促銷,為市況低迷的零售市場,打開另一片天空。

5)對話式營銷(Conversational Commerce)

用網絡直播帶動的社交電商,以一點對多點的傳播模式進行,同時,因為疫情後大家減少出外,網購成為生活一部分,同時亦衍生了點對點傳播模式的對話營銷。

除了較早期出現的 ChatBot 聊天機械人,進行自動化對話,銷售人員可以借助他/她們與客戶的密切關係,以點對點的短訊模式,或者是透過視頻對話,與顧客進行個人直接對話,推介產品,從而促成銷售。

事實上,有好些國際時尚品牌的零售點,在踏入疫症後實施社交距離期間,已經透過網絡平台,讓顧客可與銷售人員直接預約,在店舖內以視頻模式,進行遙距產品推介,然後達成交易。

透過 Whatsapp、Messenger 等短訊軟件,商戶亦可以透過對話式營銷,進行量化、系統化。

事實上,坊間已開始出現一些數碼化對話溝通平台,方便銷售人員以更有系統的方式,由線上到線下,一條龍地服務客戶,由數碼到實體,跟進及管理客源,進行無間銷售。

6)D2C(Direct-to-Customer)廠家直銷電商

不少獨立廠商剛起步時,總會透過第三方的電子商城或實體大賣場,進行分銷,但要在第三方的通路突圍而出,因為競爭激烈,其實卻困難重重。

於是,隨著 DIY (自己動手做)架建購物網站的平台/工具如 Shopify 及 WooCommerce 等進一步普及,不少廠家試圖捨棄傳統的零售或分銷通路,實行去中間化,嘗試單靠自家建立官方的購物網站,透過網絡廣告,吸引顧客直接下單。

D2C 打廣告,一般不會像傳統品牌般採用明星或名人,反而,更多會由真實用家的角度出發,以生活化的社交媒體內容,作為宣傳產品的途徑和方式,廣告內容,亦大多會以用戶口碑為主。

從前的直銷市場,總會強調廠商直送、價廉物美,但這個世代的 D2C,卻主力以社交平台官方帳號,以及 Micro-Influencer (素人) 一類的素人進行推廣,營銷手法,一般較為軟性,亦講究生活風格與態度。

目前 D2C 的產品類別,多位時尚生活數碼產品,或者是潮流服飾一類,走中價路線,消費者較願意下單嘗試的產品類別。

7)戶外廣告數碼化及程序化(DOOH)

鬧市中的戶外廣告牌,本來是各大品牌兵家必爭之地,但疫情令市面人流減少,戶外廣告市場一度低迷。

但隨著戶外廣告牌的數碼化,創造了更多樣化的創意展現模式,當中包括虛擬3D影像、互動播放、AR 擴增實境等技術出現,加上人們開始陸續爭取出外,令戶外廣告的市場又再次活躍起來。

一個有趣的香港現象,就是在明星偶像的效應,或者是用戶參與的互動效果的帶動下,造就了不少戶外廣告牌於社交網絡的二次傳播效果。

因此,能否透過創意及科技說故事,從而創造二次營銷,將會是未來可見的發展方向之一。

此外,戶外廣告數碼化後,廣告投放亦將會以走向程序化。

廣告主可根據所需的目標 SOV(聲音份額)、曝光次數、接觸人數、投放時段、投放地區,進行程序化的購買和優化,一如昔日於一如網絡廣告世界的展示生態。

踏入2022年,DOOH 將會是一個充滿前景的數碼媒體範疇,但當中仍需要配合不少技術層面的教育和推廣工作,從而減低廣告客戶的心理門檻。

8)千變萬化的影片營銷

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影片幾乎成了愈來愈多用戶的精神食糧。

但影片的模式千變萬化,在家中的大電視看2-3分鐘的YouTube影片,相比起平日在搭地鐵的時候用手機看的 IG Stories 15秒垂直短片,已經是截然不同。

從前,很多廣告主還會以為,只要集中火力,把所有資源投放在製造一支有機會Viral的網絡影片上,就是成功關鍵。

但其實,在網絡時代,尤其是在這個後疫情世代,人們多了獨處的時間,消費者跨熒幕觀看影片的行為,將只會變得愈來愈分散,愈來愈難捉摸。

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先構想在整個用戶旅程路線上(User Journey Map),根據不同的溝通階段、不同的接觸點,製作不同版本(垂直或橫放)、不同長短的系列影片。

投放的影片廣告,長打短打的各具不同功能,每個品牌或消費群效果都可能略有不同,所以,亦未必有所謂的優劣之分,廣告主必需靠監察成效,從而優化投放比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一套廣告投放策略。

除了影片廣告,以影片作為內容營銷的工具,亦是個別商戶應該考慮的長線策略,內容營銷不是叫你把30秒的廣告影片變成3分鐘,而是把用戶有興趣的實用資訊,上載在品牌的官方帳號,又或者,可以考慮與網絡影片內容創作者合作,製作解讀產品相關的資訊內容。

不要忘記,YouTube 是 Google 之後,最多人使用的搜尋引擎,品牌實在應該認真制定一套 YouTube 影片的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策略。

9)元宇宙時代新營銷 (Metaverse Marketing)

元宇宙所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將會成為社交網絡後,下一波的互聯網潮流,超越目前網頁瀏覽及觀看影片的網絡體驗。

VR(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和 MR(混合實境)雖然並非什麼嶄新事物,卻因為疫情後的社交距離措施關係,以及5G技術的普及,從而加速了發展的步伐;此外,NFT(非同質化代幣) 和加密貨幣的風行,進入元宇宙時代,這些科技產品都成為啟動元宇宙體驗的契機。

不要以為只是宅文化產業,好像是電子遊戲等才會進入元宇宙,事實上,藝術界、娛樂界、奢華時尚界、運動用品界、甚至是房地產界等等,都已經紛紛磨拳擦掌,投入架建元宇宙世界。

在未來,品牌都需要尋求機會,在元宇宙世界中接近消費者,伸延及強化品牌的體驗,在虛擬世界,植入品牌與消費者互動。

正因為,下一世紀的消費者,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娛樂、購物等等,都會活在實體與元宇宙世界這平行宇宙之間。

品牌化的虛擬產品,亦會陸續進入更廣闊的元宇宙世界,而並非只囿於電子遊戲的世界,甚至會進入日常社交、工作空間的生活形態,我們每個人的虛擬角色,穿著打扮、擁有的數碼收藏品,都可以成為品牌營銷的機遇。

10)當 AR 遇上5G

VR 虛擬實境眼鏡仍屬小眾玩意,除了電動遊戲、還會間中在展覽、或者是品牌展示場中,作為增強沉浸式體驗的輔助工具,或多或少,把這個佩戴裝置戴在頭上,部份朋友還是有點兒抗拒。

VR 雖然尚未普及,AR 卻行前一大步,因為一部手提電話就可以體驗得到的關係,加上早幾年前 Pokemon Go 跨世代的流行,人們對在手機啟動 AR 濾鏡,體驗3D影像與互動,相對接受度較高。

再加上,5G 網絡及其手機硬件的普及,加快了移動網絡數據的傳輸速度,令 AR 體驗更流暢、3D 影像更豐富。

疫情期間的阻隔,卻阻礙不到大家透過 AR 科技進入無邊際的元宇宙世界,有不少品牌,開始透過聊天或短訊軟件啟動 AR 濾鏡,讓消費者可以把最新的時尚服飾,隨意配搭在自己的身上;也有家居產品公司,讓你把產品虛擬地放在你的家中,讓你預視擺設效果。

此外,亦有另一些的品牌,嘗試在包裝外盒或者是產品標籤上,附上一個 QR Code,只要在手機啟動 AR 濾鏡,無需下載任何軟件,就可以展示出創意無限的產品或品牌訊息,豐富了消費者的品牌體驗。

由於這是互聯網世界以外的另一個數碼體驗,比起用戶對社交網絡或互聯網瀏覽器的私隱憂慮,心理上的防禦性,相對較少,因此,亦可能是這個注重私隱的時代,一個截然不同的數碼新機遇。

《總結》

踏入2022年,因疫情後生活模式上的轉變,我們的數碼生活亦將會繼續隨著轉型。

數碼營銷固然會依然是大勢所趨,但在不知不覺間,多種來自四方八面的數碼技術,以及用戶行為的改變,都令數碼營銷的生態,一起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以上列出的10大數碼營銷趨勢,彼此都幾乎息息相關,亦連繫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好像個個趨勢都是重點。

但其實,作為營銷人的你,我還是建議大家應該以較宏觀的角度,分析各趨勢的可取之處,然後海納百川,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策略思路,而不需要急於追逐某些人有我有的潮流。

作者:Rudi Leung | Hungry Digital 創辦人 | 前HK4As數碼委員會主席,並於多家國際4As廣告公司任職創作總監、數碼及社交媒體總監、集團總經理。

本文為投稿,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本文經IAB Hong Kong授權轉載,大小標題及引言,經過香港01編輯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