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職場|赴日3年見識職場好與壞 台男:加班並非工作沒有完成…
在疫情期間我們越洋訪談目前人位於香港的 Iven。他在來到香港生活之前,其實有大約三年日本職涯經驗,我們對於職涯移動相當活躍的台灣人也非常有興趣,因此透過這次的深度交流也能夠了解到台港日三地的職場文化不同,以及 Iven 在思考移動時的重點。
IVEN 和日文的淵源和來日本工作的契機是甚麼?
小時候家教非常嚴格,幾乎無法像其他朋友一樣自由的成長。特別在小學好動時期,每周只有周日有一個小時可以玩電動。由於遊戲介面都是日文,並不明白如何儲存遊戲進度,因此每周都從第一關開始玩,讓我非常挫折。有一次在曾經日本早稻田唸書的舅舅提醒之下,才瞭解如何順利儲存遊戲,讓我順利繼續玩下去,那時候開始突然覺得會第二語言很棒,也開啟了我日後在遊戲業界協助產品在地化的一個原點。
上了大學之後知道學校有跟日本早稻田大學締結姐妹校的時候已經是大三了。第一次嘗試申請交換學生,但因為外語能力不佳而名落孫山無緣。但是,我依舊希望能夠在大學在學期間一圓留學夢想,於是去日語補習班從零開始苦讀,後來順利考過日檢 N2,也讓我反敗為勝拿到前往早稻田大學交換一年半的門票。前往日本之後一樣跟着日本學生上課,充實的過了這段難忘的留學生活,之後再回到台灣繼續修完學位。雖然我所付出的代價是延後出社會的時間,但我自己覺得相當值得。
畢業後我先在台灣遊戲產業公司就職數年,之後有個契機讓我藉由跨國獵頭有了來日本工作的機會,深思一陣子之後決定挑戰日本職場。
當時在台灣生活很穩定,拿到日本的職場門票時,是否有掙扎過?
非常掙扎!
當時在台北的生活充滿小確幸,又是自己熟悉的文化與都市,因此起初相當抗拒轉變。但經過仔細評估過後,我認為台灣對於我來說雖然是一個相對安穩且友善的職場環境,但是如果想要有跳躍性的進步的話,海外工作經驗應該是我需要挑戰的。當時以遊戲產業來講,中國與日本的移動成本及文化衝擊成本上相對較低,但中國的遊戲市場較為混亂,日本則是我曾經待過一年多的國家,且業界各方面條件相對安定,即便我了解日本職場有許多潛規則以及眉角,但後來跟幾個已經在海外工作的朋友諮詢之後,大家幾乎都一面倒的認為應該趁年輕的時候多嘗試不同環境的挑戰。 對當時尚未三十歲的我來說,與其十年之後再計劃出國,當時是能夠承受失敗的年紀,因此就義無反顧地決定出國工作,卻沒想到在東京一待就是三年半。
相關文章:專業骨牌藝術家勁到迪士尼都幫襯 曾砌出25萬塊作品12分鐘先跌完
根據 IVEN 在日本三年多的工作經驗,是否能與我們談談你身為外國人在日本遇到的課題,困難,以及心得?
我最不能適應的是職場的禮儀跟各種人際相處的潛規則。我所在的公司的前輩後輩制度非常嚴重,比如說出去吃飯後被一定要幫前輩倒酒,對前輩說敬語,常常吃個飯搞得自己很像服務生非常不舒服。另外,公司的加班文化非常嚴重,有時候並非工作沒有完成,而是因為前輩還在所以無法先行離開,我很不喜歡這種為了加班而浪費時間的事情,這兩件事情對於外國員工的我非常反抗。
但公司的新人研修制度讓我非常佩服。日本人通常在畢業之後會進行就職活動,當他們選定一家公司之後,通常會長期待在同一家公司。大部分認識的日本前輩也幾乎都是在同一家公司退休。因此能感受到公司非常願意花資源栽培新鮮人,而同時進入公司的新人(同期)彼此之間既為夥伴也為競爭者的關係。
公司的新人訓練包括從打招呼禮儀,接電話的對應,到職場的各種習慣都教育的非常徹底。訓練結束之後也會被指定跟着前輩在工作中學習專案(On Job Training)。日本這一塊的上下指揮鏈(前輩後輩制度)非常完善,是台灣及香港相對較弱的地方。撇除之前提到我不適應的潛規則,其實我很欣賞這樣的訓練模式。雖然乍看之下有些緊迫盯人,但事實上自己可以被全方位的督導,相對之下可以很快地熟悉工作內容,這也讓我學習到日本獨有的團隊合作與資訊分享的文化。
在日本的經驗也對我在香港工作時有相當的影響。由於現在的工作需要跟來自不同國家的窗口溝通,每當我知道對方是來自日本的團隊時,就會相當安心,因為我曾經在日本職場待過,深知他們對於每一件事情都能夠細膩以及用心的對應。
我認為新創公司非常自由,也不太有制式的規定,在工作內容提案上相對於大企業會比較有效率與靈活。但這也是雙面刃,由於新創公司沒有固定的指揮鏈,當問題發生時常常會有踢皮球,或是找不到直屬上司可以處理的情況。
而大企業由於組織分工細膩,因此很重視團隊合作,標準作業程序以及資訊共享,會有感覺不管發生甚麼困難,都可以找到專業的人可以協助自己的安心感。但是也因為組織龐大,在流程上會比較沒有效率。
我的建議是有機會來日本就職的話,可以嘗試尋找大企業的工作機會,可以很快了解日本職場文化以及特有的日本團隊合作氛圍。
後來為何有機會從日本轉職到香港?
其實可以分為推力與拉力兩塊討論。
當時在日本公司中發生很多政治角力與派系鬥爭,讓自己的工作非常不順暢。加上當時公司的主要產品是手機遊戲,商業模式非常重視賭徒心態與轉蛋模式。我想要進入遊戲產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希望能夠讓更多人快樂的享受遊戲,而不是製造一個電子毒品供用戶沉淪,因此想要離開這樣的產品。
在差不多的時間剛好被介紹一個在香港任天堂的工作機會。 當時面對再次的大遷移也是掙扎了幾個月,一方面也在思考東京是否有其他機會。但後來還是回到當初來日本工作的想法:趁年輕是多給自己一些挑戰! 加上自己也感受到在日本也有漸漸陷入舒適圈的感覺,最後就決定再給自己一個轉戰職場的機會,來到香港工作。
由於目前公司有保密條款無法透露太多,但主要我負責香港市場的遊戲在地化,需要瞭解市場用戶的習慣,將英文與日文翻譯成繁體中文,並且要依照文化特性協助遊戲的體驗與介面變得較適合當地市場。
在台灣/香港/日本生活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有甚麼感想嗎?
我自己認為台灣香港日本在各方面的生活都可以用光譜來形容。比如說生活節奏及市民走路速度上:香港會大於日本,日本再大於台灣。 但雖然香港跟日本的人走路速度大概差不多快,當下雨撐傘的時候,日本人民族性會習慣稍微互相避開,但是在香港就會互相衝撞,不太管其他人的感受(笑)。而回到台灣就會覺得在生活上一切都很悠哉,愜意舒適。
以工作的角度來看,如果以效率與效能展開一個四宮格象限,日本一般來講就是高效能,低效率,而香港就是低效能,高效率。台灣則是剛好夾在中間。在生活環境上日本就真的很乾淨,也會做好垃圾分類。而這方面香港與台灣就會比較需要加強。
從日本工作之後再轉換職涯到香港之後,有甚麼新的發現嗎?
學習真的非常多!
由於香港的市場與中國接近,市場沒有既定規則,必須學習如何從一片混沌之中找到規律與突破點。 香港沒有像日本一樣,會有前輩指導你,因此面對問題都需要自己解決。職場氛圍也比較像歐美的實力主義,沒有產值的話過了試用期就是慢走不送。在管理代理商的時候也特別感受到與日本和台灣的不同。交上來的文件都需要再三確認,且需要緊盯時程,否則對方都不會有效率地在工作。
日本在商務處理上相對安定,有契約精神,在管理上也比較容易。而香港與中國類似,需要在後續花較多時間與力氣掌握工作內容。
IVEN 在香港的生活如何? 在工作之外做甚麼樣的規劃嗎?
由於疫情的關係,目前每天幾乎都在家工作,平常的興趣是上健身房運動,而工作之外我自己也有在經營個人品牌的內容。
我是心理系的畢業生,想要結合心理學及遊戲設計,還有國際市場的觀點來協助大家進行自我提升,並利用這樣的知識背景來拆解不同的資訊來源,將不同的知識內容協助大家更容易吸收。因為我觀察到在疫情期間不少人都開始嘗試自媒體的營運,我現在有嘗試自己架設網站,經營 SNS 和 podcast 頻道,透過這些管道來與大家共享專案管理或是海外職涯的經驗分享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這方面知識的朋友。
最近除了專心處理手上的專案之外,下班時間就是好好學習經營自媒體,但由於目前香港政治局勢與疫情關係,未來還是計劃回台灣發展。(註:文章刊登時 Iven 已經回到台灣)
最後是否可以給想要挑戰海外職涯 (特別是日本) 的朋友一點建議?
日文一定要學好!
雖然大家或許聽到很多人說在日本工作只要講好英文就好,但是我認為那是你有不可取代的技能為前提。如果來日本生活無法說好日文的話,會無法深刻了解日本文化與日本人互動,這會相當可惜。另外,要學習察言觀色,了解日本獨有的讀空氣文化。最後我認為,在海外市場生活,還是要加強自己的人際關係能力,一個人在不熟悉的國家有時候會非常寂寞,在情報共享上也會受到阻礙,因此在國外交朋友的能力會相當重要。
我自己很喜歡的遊戲監督小島秀夫有說過:「你覺得值得的事情,就該做過頭。」很多時候在嘗試新事情的時候,周圍可能會有很多人懷疑或是扯後腿,但你該思考的是,當你在老年回想的時候,會覺得你當時是做了而後悔?抑或不做而後悔? 希望這個問題可以幫助大家在面對重要選擇時刻的思考。
相關文章:反偷拍專家專門踢爆渣男劣行 鏡頭再恐怖不及背後人性黑暗面心寒
【另類奇職】環繞地球10圈 只為愚公移樹 植物獵人:最期待開箱
【本文獲「Worklife in Japan」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