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安裝廁所使用時間計時器 員工「帶薪拉屎」式對抗緩解壓力?
世界廁所組織曾發佈一組統計資料,每人每年大約要上2500次廁所,人一生中平均有3年在廁所度過。如此漫長的時間都是在方便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和身邊的朋友聊了一下,大家的答案可謂是五花八門,有說是去抽根煙放鬆一下、也有說只是去廁所補個妝等。其中比較典型的回答是,去廁所只是為了獲得稍許的緩衝,以躲避家庭乃至工作的壓力,享受片刻安寧。
廁所為何成為了當代人生活的避難所?(點擊了解5個原因):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關於廁所、帶薪拉屎的大量討論似乎也印證了這一現象,廁所作為家庭、社會的公共設施,反而成為了個人的「生活避難所」。
類似的環境還有汽車駕駛室,早前互聯網上就有段子稱中年人開車回到家之後,往往不會立刻上樓回家,而是會在駕駛室中靜靜地待上一會,或抽根煙、或發呆,享受短暫的個人時間。這個段子獲得了相當程度的回應,不少人都稱被戳中,段子的廣泛傳播也是佐證。
有些奇特的是,以髒亂見着稱的廁所、逼仄的汽車駕駛室,環境怎麼都說不上舒適,卻成為了當代人生活的避難所,這是為甚麼?
廁所是一個有着正當理由和外界隔絕的個人空間
我們不妨思考一下生活中還有多少個地方,能擔當起「生活避難所」的功能,恐怕並不多,而廁所又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建築之一,它的功能性恰好與生活避難所相對應。
現如今的廁所已經不僅是人們進行生理排泄的場所,它往往還兼有整理自身、思考、自我放空等一系列功能,是少數有着正當理由和外界保持隔離的空間之一。
廁所建築的功能的拓展,是當代生活發展中一條有趣的支線,它和社會發展、自我空間的萎縮、以及科技對廁所的改造等都有着密切的聯繫。
之所以人們願意忍受難聞的氣味、不太乾淨的環境,也要逃進廁所享受片刻安寧,原因正是自我空間的萎縮。近代工業和城市潮的快速發展與拓展,讓人口數量和建築密度都激增。
相關文章:【Work Life Balance】作息有時不算平衡 兼顧4方面生活才滿足
從地廣人稀到密度激增的高樓大廈,人和人之間的距離被極大的縮短,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尤甚,不僅有着大量人口湧入,建設用地價格也在持續增長,用地十分緊張。
最終的結果就是人們不得不面對一個越來越密集化的公共空間,尤其是在高樓大廈中的上班族,而廁所是少有的、有着正當理由能隔絕外界、暫時逃避職場壓力的一個個人空間。
今年8月拉勾網發佈的《互聯網如廁報告》中就提到了33%的互聯人將如廁當做一種解壓方式,而如廁時間往往也和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如廁時間越久。
同時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也對當代國人的情感聯繫空間造成了影響。
作家珍.雅各曾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討論社區環境與社會問題的聯繫。她認為美國社區犯罪率的降低原因並非是員警數量增加,而是街道商店、居民等一系列組成密切聯繫的社區環境抑制的犯罪率,居民會對社區的情感會讓他們產生一定的責任感,相互之間阻止犯罪出現。
社區作為公共空間,在國內多以村、祠堂等宗族關係的形式出現,在城市化建設和工業建設大潮中人口大量遷徙,人們走入了更為密集的住宅區,但這些住宅區往往又缺少像公園這樣的公共活動空間,人和人的聯繫在進一步減弱。
這時情感上的交流空間減少,情緒向外輸出不行,新的情感交流空間建立需要一定時間建設的情況下,情緒往往就只有內化了,也因此人們再次走入情感上的個人空間——廁所,梳理自己的各種情緒。
相關文章:公司嚴規去廁所要填登記表? 被指似監獄有網民任職公司更誇張!
《互聯網人如廁報告》中也提到了,發呆、哭等是互聯網人在廁所中常會做的事。
廁所在這種過程中起到了維護個人尊嚴的作用,社會環境對個體的要求是得體的、不出錯的,如果在公共空間展現出負面情緒、大吵大鬧這種,往往大家會認為這是十分丟臉的,是對個人尊嚴的一種傷害。
當然,科技作為現代生活的變革者,也在廁所成為個人生活避難所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64年,日本東京奧運會期間有大量外來觀光遊客進入,酒店的住房需求激增,為了滿足遊客需求東京新大谷酒店需要加快工期裝修,但由於當時的傳統技術限制,幾乎是不可能剛在奧運會前完工。
這時日本衛浴品牌TOTO推出了一個劃時代的發明——整體衛浴(Unit Bath),將廁所內的衛浴設施提前組裝好,採用一體化設計,加快組裝速度,最終趕上了奧運會。
整體衛浴的基礎部件馬桶、洗臉台、噴頭衛浴、鏡子也因此普及,酒店、公寓、家居等大多按照這套模式安裝,廁所的功能性也因此拓展,女性去廁所常常也是為了補妝,在這期間調整情緒也很常見。
作為一個建築意義上的公共空間,於家庭而言它是一家人的公共空間,於社會公廁而言它是所有人的公共空間,但它於個人而言卻是一個私人空間,無論是生理排泄、還是補妝、情緒整理、躲避工作壓力等等,彰顯的都是建築的個人價值。
廁所,才是現代意義上的個人生活避難所,空間和情感意義上都是。
相關文章:【職場廢話】能者多勞定過勞? 5大「偽.金句」扮真理實在剝削
廁所的意義越來越複雜了
對於個人來說,廁所是一個生活避難場,而對於企業、公共機構來說它的意義則會更偏向促進消費、調控企業文化,甚至連外形都呈現出了更獨特的風貌。最為典型的商業機構——購物廣場,建設的公共廁所相比個人居室、酒店都會「豪華」一些,曾經登上熱搜的廣州太古匯購物廣場「環保廁所」就是其中之一。
太古匯購物中心的廁所採用了大量拱形的石窟設計,並在白色牆壁上輔以綠色植物點綴,在廁所中間的圓柱上還有大量綠植,呈現出一道又一道的拱門森林景象。通過廁所旁特製的單面透光玻璃,還能看到廁所中間庭院的大量綠植,而廁所外卻看不到廁所內的情況,既保護隱私也有利於提升如廁時的心情。據承接該專案的團隊壹舍設計接受採訪時介紹,這樣設計是為了提供一個乾淨舒適且帶有自然氣息的環境。
綠植通過光合作用也可以起到淨化空氣和保持氣溫舒適的作用,而且它和廁所內的無水小便器、節水馬桶,洗手、幹手二合一水龍頭等等組成了一套更加節約水資源、環保的系統。在女廁中,還有單獨的LED化妝鏡和美妝、USB充電插頭等設備,方便女性補妝、自拍。這套「豪華」廁所對於太古匯的意義是提升它的品牌形象,和它高端購物中心的定位相匹配,同時網紅化的廁所建設也有利於社交媒體傳播。這不,在小紅書上就有不少用戶曬出自己位於太古匯廁所的照片,它成了一個自拍的好地方。
類似的還有世界各地的「網紅廁所」,像前段時間引發了社交媒體刷屏討論的日本透明廁所,都是通過建設優質、環保的廁所提升品牌形象,當然這裡提升的可能是城市乃至國家的形象。另一個案例則是麥當勞和星巴克這種零售消費機構,免費向公眾提供廁所,而且不設置消費限額要求,甚至只要行為得當還可以將它們當做免費的休息場所。
對於以零售為主的商業機構來說,這樣的操作顯然會增加麥當勞和星巴克等機構的經營成本,尤其是在一線城市中,增加廁所的位置往往就需要增加租金,同時還要減少可供客人休息、消費的座位。
聽起來似乎不符合常理,但這背後是麥當勞、星巴克希望將自己塑造成「第三空間」的期望,免費提供廁所這種方式方便了消費者,哪怕消費者一次沒有消費,只要去的次數多了,總歸會的,甚至這還能固定消費者的習慣。通過優質服務留住消費者,讓他們建立消費習慣,甚至是和星巴克、麥當勞這樣的商業機構建立穩定的情感聯繫,這才是它們的目的。免費提供的廁所,在這期間也沾上了促進消費的意義。
相關文章:【搵工】盤點8種人工高壓力少職業 除精算師、程式開發員外還有…
對於個人來說,前兩個例子雖然都帶有促進消費的目的,但大多通過優質的廁所服務提供了人文關懷,還是比較好接受的,而企業與員工間因廁所產生的「帶薪拉屎」式對抗就不一樣了。
員工通過廁所緩解壓力、享受與職場隔絕的片刻,而企業為了避免員工的懈怠,選擇通過軟體程式或規定生廁所時間、將廁所修建到離工作地點更遠的地方等方式作為對抗。
這種一刀切的解決方式其實並不算合適。
5-10分鐘究竟能提升多少效率並沒有相應的量化資料,實際效果也很難說,減少如廁時間、如廁困難、壓力難以釋放,都會有損員工的狀態,難以全情投入工作。《習慣的力量: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作者 Charles Duhigg 就曾經提到:
對於知識型員工來說,要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因素在於創造一個能讓他們進行深度思考的環境。
對於現代企業,「帶薪拉屎」本質上並不存在,因為企業往往是以員工的實際產出作為工作衡量標準,和工資績效等息息相關,其中又以互聯網企業尤甚。如果一位員工因為在廁所玩手機、或者待太久,因為時間不夠導致工作成果少,那他的工資和崗位恐怕都比較難保證了。
互聯網企業通過在廁所安裝信號干擾器、如廁計時器等,用來限制員工如廁的時間,與其說是提升效率,不如說是精准傳達企業文化、調控企業氛圍。
它和部分企業宣揚的「狼性文化」、「公司是我家」等企業文化相契合,安裝廁所使用時間計時器的快手就曾因 CEO 宣佈公司進入「守護未來的戰鬥模式」,被納入互聯網企業狼性文化的討論範圍中,公司提供了再多福利也得有時間去享受。
通過控制上廁所時間這件小事,互聯網企業們由小及大地營造了一種緊張競爭的氛圍,試圖用它刺激員工情緒。
只是,高壓環境之下員工真的能做出更多創新、更多有價值的產出嗎?恐怕並不容易。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進食前不洗手、不洗澡上班 盤點45項職場不衛生行為
【本文獲「愛范兒」授權轉載,原文:廁所如何成為當代人的「生活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