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得傳媒早料辛苦 彭博香港分社社長:最重要是喜歡自己的工作
尋夢,念頭可能只在一瞬間;追夢,卻可以花上一輩子的時間。
在香港土生土長,於本年上任為國際傳媒企業彭博(Bloomberg)香港分社社長的李佩瑜(Fion),才31歲已在帶領著約200名同事,就香港的金融、經濟、政治及社會議題作出報道。這位總是笑容滿面的年輕社長表示自己早在大學畢業時已立心加入傳媒行業,而且這心態經過多年仍未改變,繼續給予她走下去的力量。
仍是青春無敵的你,可曾想過自己在30歲時是什麼模樣?已是30來歲你的,又滿意現今的工作嗎?於5年前加入彭博,負責跟進有關外滙、債券、人民幣及港幣報道的Fion,初入行時未曾想過會有成為社長的一天,當時決定入行,最大動力就是源於兩個字:喜歡。「在我升讀高中那年,適逢SARS在港肆虐,全城陷入一片緊張,那時我無需上學,天天都在看新聞,感受到傳媒的威力有多大,例如有醫院缺乏口罩或儀器時,會因傳媒帶來的影響力而得到支持,因此我在高考畢業後,便選讀香港大學當年新開辦的新聞系課程。」
修讀新聞學科本非什麼特別事,但對作為當年高考其中一位考獲5A的狀元來說,Fion有別人眼中「有前途」的科目不選,偏選擇明知辛苦的新聞修讀,甚至在當年接受訪問時更明言志願是當上記者,再看今天,她的目標可說是超額完成。
曾有人跟我說:「新聞就是現代版的人類學」 ,這句說話我很受落呀,因為我是Harry Porter迷,受著故事影響,我對人類學很感興趣呢!
由昔日走在最前綫的記者,至今天要退後一步,擔任團隊的管理者,Fion用一句說話概念當中的心理變化:以往每天在想自己要做什麼,現在卻會想大家今天要做什麼。彭博的記者擁有頗大的自由度,除團隊絕不能錯過的大事外,他們可自行決定每日的工作議程,按個人意願跟進認為重要的題材,Fion認同這種工作風氣,因為走在前線的記者才是他們所屬範疇的專家,而作為社長的她,就要擔任「監製」一角,每天花時間在辦公室內踱步,關心同事的工作狀況。
身分的轉變,令Fion對外的應酬工作亦增加,除與銀行及財經界人士打交道外,她亦積極與政界人士會面,日常又會充當「導遊」,向本地及海外大學及中學前來參觀的學生介紹團隊的工作狀況。當然,當社長總不是整天的行行企企,每天比同事早半小時已回到公司的她,需預留時間閱讀新聞及電郵、與大中華地區的同事進行線上會議及會見應徵者,遇有公司舉辦座談會的時候,更為著擔任環節主持而得抽空溫習。記者們一向在5至6時便下班,她卻多工作至7時許才離開公司,還好晚上的股市可留待其他地區的分社負責跟進,因此無需如金融經紀般,需24小時全天候監察市況,「我在下班前會跟其他地區分社的同事交代需注意的事項,他們自會跟從,所以我也不用被工作困身。周末閒時會看看書及跑步,與一般人的生活差不多,我也是個會煲韓劇及上高登八卦的人呀!」
於國際響負盛名的彭博,現有包括終端機、電視台、電台及網站等多個渠道發送新聞,企業亦重視作為全球第3大分部的香港分社發展,一直在增聘人手之餘,亦可藉此關注市場支金流入中國的動向。Fion指彭博與本地傳媒企業有著不少相異之處,於團隊成員共有16個不同的國籍,這種多元的文化可說是彭博獨有的,而記者擁有較大工作自由度及公司投資在員工上的資源較多,亦是其中的可取之處。
香港傳媒業近年的發展不太穩定,傳統媒體存於轉型及減少成本的掙扎,新媒體亦在競爭中努力地開拓著未知的市場,有意入行的年輕人在心中或多或少要抱著冒險精神才行。以彭博的市場定位及資源配套來說,經營上的考慮或有不同,不過以行內人士的角度而言,Fion卻依然不反對新人加入這行業。
「傳媒業的工作是辛苦的,工時長,人工亦未算高,但最重要是能做到自己喜歡的事情。其實我在第一間傳媒公司工作時,家中有著經濟需要,但我當時的人工偏低,所以我是有想過離開這行,考慮轉職為公關或研究人員,但我亦在想,若然不是真心喜歡這些工作,我未必會做出好表現的。我在短暫進修過後,還是決定留在這行業,及後更到了彭博工作,所以若家庭狀況許可的話,我想大家還是可給予自己多些時間,嘗試在這裏發展。」
縱然不再在前線工作,偶爾亦有感技癢,但Fion指她還是將機會留給同事們發揮,而且她現在閱讀新聞及結識的人比以往更多,因此工作仍然充滿趣味,「當上社長,就要由一個專才變成通識,不能事事只有半桶水。Change is constant,所以並不需要擔心,反是想辦法適應變遷才是,就如我在職位上的轉變,也是在挑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