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F】股市一跌即走隨時蝕更多? 計算承受風險能力穩定回報
受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影響,近月全球股市大跌,不少在MPF(強積金)購入股票基金的打工仔紛紛將所有股票基金轉為保守基金,此舉雖可減低投資風險,但回報亦同樣低。
MPF專家梁世傑指,很多人忽略了計算個人風險承受能力,至在股市有波動時胡亂轉換基金,結果容易買什麼蝕什麼,影響強積金戶口的回報。
文:梁世傑
近月全球股市受肺炎疫情影響,出現十年一遇的跌幅。自2020年初起,強積金內中港股票基金普遍下跌百分之二十以上,而亞太、歐洲、美國、環球股票股票基金普遍下跌百分之三十以上,令鍾情於股票基金的投資者損失慘重。
一般打工仔以為投資是賭博,好像是買骰盅單雙一樣,只懂單邊買入,哪個股市旺、哪隻基金多人談論,便一窩蜂擁去,完全不理會風險。
下圖按積金局最新的統計數據,歸納了不同類型基金自2000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基金表現。
大家閱讀上圖時,可能只會留意股票基金於2000年12月至2019年12月的19年間有5%年均回報,但忽視了股票基金的5.2%的按月波幅。回報固然是重要,否則投資便沒有意義,但回報的成果,是建基於承受風險的能力。
評估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
計算風險承受能力的重要性(按圖了解)
何謂承受風險的能力?簡單來說可以是最大單年下跌的幅度,例如股票基金的5.2%的按月波幅,反映了股票基金的最大單年下跌幅度大概是26%至52%,即是按月波幅5.2%乘以5倍至10倍,亦是近月極端市況的下跌幅度。如果想獲得股票基金的5%年均回報,就要承受得起26%至52%下跌幅度。
所以,如果自己只能夠承受最大單年下跌15%至30%,就是適合上圖的混合資產基金;而債券基金的按月波幅是1%左右,最大單年下跌的幅度大概是5%至10%,低風險同時低回報。
相關文章:【MPF】美股大跌拖累強積金表現? 調整股債比例可減大蝕風險
為何要檢視承受風險能力?
2020年第一季就是個好例子,一些人單買了股票基金,下跌了20%以上,就急忙想轉變策略,轉去持有低風險資產,低風險資產當然下跌幅度少,但回報亦然。
持有股票基金的如果只看眼前的20%以上跌幅,當然痛心,但若能將目光放遠,以往持有股票基金亦已為了自己帶來了5%年均回報,將來亦預期會如此。
預設投資按打工仔的年歲設定了核心累積基金及65歲後基金的資產比例,變相亦是設定了承受風險的能力及最大單年下跌的幅度。50歲的打工仔(核心累積基金)大概可承受4%按月波幅,乘以5倍至10倍即是最大單年下跌20%至40%;而65歲的打工仔(65歲後基金)大概可承受2%按月波幅,即是最大單年下跌10%至20%。
如果大家只著眼於股票及債券或保守基金之間的轉換,而不是以風險為先,便無法賺盡應有的回報,買什麼蝕什麼,有跌冇升,強積金戶口沒有回報。
相關文章:【MPF】強積金管理不善退休金蝕半? 教你簡單分析方法調配資產
資產配置如凍水溝熱水
管理強積金不只是選擇基金,更重要的是配置資產。懂得配置資產的人,會視強積金為以下圖表:
在資產配置的策略中,各成份基金不再是獨立和互不相干的個體,而是組成不同風險的元素。按照自己所能承受的風險,得出目標按月波幅,然後運用資產配置去達成最大預期回報下各成份基金的配置比例。
例如自己所能承受的跌幅是20%至40%,便以4%按月波幅為目標,從而作出資產配置。簡單的資產配置就如凍水溝熱水,以4%按月波幅為例,可考慮配置四成資產去持有股票基金,其餘六成持有混合資產基金,便可達到4%按月波幅。
進階一點的資產配置是「戰術性資產配置」,前文(1、2)已有提及,在同一風險下能達成更高回報,隨自己能力及風險去管理強積金,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專頁:MPFDIY
即入「MPF管理」專頁,掌握更多管理強積金技巧及心法!(按此進入)
相關文章:【理財】貧窮更要學懂小額投資方法! 3大入市要訣擺脫月光人生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下載網址: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