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在丹麥】幸福國度遇文化壁壘 留學生:回港反有發展機會

撰文:曾凱茵
出版:更新:

政治不穩令很多人都有出走念頭。不過,要到他鄉生活絕非易事,除了需時適應外,看不見、摸不著的文化隔膜才是最大難題。移居外地的目的是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迥異的文化或許造成人離鄉賤的情況。
80後港男Conrad年少時留學英國,大學畢業後分別在英國、丹麥工作,渴望闖出一番事業,但在兩地所遇到的文化差異卻反令事業停滯,無奈回流香港。只是沒想到,他在返回香港後,事業卻獲得突破,不禁令人感歎:香港人想闖事業,還是要在香港地。

在英國生活過十多年,Conrad指在讀書時間結識了很多當地人朋友,然而投身職場後,卻發覺以異鄉人的身份很難打進本地人的生活圈子,就算工作交流不成問題,但和同事建立友誼卻不容易。(黃舒慧攝)

Conrad自15歲起留學英國,及至2011年在大學商科畢業,當時大部分朋友、同學都選擇回港工作,他卻決定留在當地發展。「那時完全不想回來香港,」他坦言,「見到回港的同學大都投身銀行業,工作內容和職位都一模一樣,又整天都要加班。」最重要的是,他不想和別人走同一條路,「外國讀書回流香港的大有人在,但八、九成人都沒有工作經驗,揾工不夠人爭。相反,會留在異地打拼的留學生很少,日後回港發展也會顯得吸引力較強、較有利。」加上他留英多年,熟悉當地,彼時英國畢業生的起薪點又高過香港,種種因素都驅使他大學畢業後留在英國。

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能如人所願嗎?Conrad表示,那時找工作找得「頗絕望」,「因為那時英國的就業環境不理想,本地人都十分掙扎。我寄了很多CV(履歷表)都沒有回音,每次都有一大班人去面試,甚至見到有工程學位的人都走去應徵商業職位,可想而知就業環境有多惡劣。」

Conrad表示,英國職場在晉升上有本地人優先的潛規則,但在人工、待遇、日常相處上,就一定會做到一視同仁,防止歧視發生,所以同事之間的相處都輕鬆友善。(黃舒慧攝)

幸運的是,Conrad最終都找到工作。數年間,他先後於當地四大會計師行之一及曼聯擔任商業分析師。他指當地工作環境的氣氛確實輕鬆平等,階段觀念少,同事、上司之間直呼名字,有說有笑,放工後也會一起飲酒放鬆。

工作環境友善,履歷好看,Conrad的發展前景看似明朗,不過,現實卻是相反,到底問題在哪裏呢?Conrad指,最大問題在於亞裔缺乏往上爬的機會,「當地發展慢,沒有香港那麼容易轉工,我的人工亦慢慢比不上回流返港的同學。」他表示,「最洩氣的是,即使是Big 4這類國際大公司,明明有不同國籍、種族的員工,但當地始終傾向選拔本地白人晉升合伙人(Partner);中高層偶爾出現本地成長的印巴裔臉孔,但土生土長的高學歷亞裔卻很少獲晉升為中高層,更遑論管理層。」經過仔細思考,他認為長久下去也難有發展機會,便果斷離開英國。

Conrad到丹麥工作前,曾對當地有很多美好的想像,並希望在職場上發揮所長。(黃舒慧攝)

為愛轉戰丹麥

Conrad離開英國後,仍然不想回港。那時候,他的首選是去丹麥,因既想和丹麥人女友一起生活,又因對丹麥文化有一點憧憬。他表示,「在英時已跟一些丹麥人接觸過,覺得他們很有趣,便想見識這國家的人如何在一個更Chill(放鬆)的環境下保持高效率,政府又如何落實高水平的公平、快樂、民主等等。丹麥在廉潔和自由等價值上都走在世界前端,很值得香港人學習。」為了順利過渡生活,他事前花了一年學習丹麥語,又提早遙距找工作並由英國飛到當地面試,還到訪當地十多次以作旅遊兼考察。

Conrad指自己於出發之際,期望能夠體驗到丹麥人如何實現個人與工作價值觀。由於當時他與女友和其家人同住,自然而然地見識到當地人如何實踐個人價值觀。至於工作價值觀的體驗,卻很可惜,不甚順利。單單是搵工背後隱藏的文化壁壘,已經讓他吃了不少苦頭,「雖然英語在丹麥非常普及,但當地的至少五分之二招聘廣告實際上都以丹麥語刊登,所以你看不懂便已經失去入場券」。雖然Cornad早已學了丹麥語,又認為自己的國際化經驗足夠吸引丹麥僱主,但沒想到這樣的資歷卻是高不成低不就,「講經驗不夠年資高的爭,說Fresh(新鮮)又比不上應屆畢業生,當地大學又會提供職業輔導,我作為外來人口便很蝕底了。」

Conrad對丹麥最深刻的印象是當地的獨立文化,甚至覺得當地人「​獨立到少了一點人情味」,例如,他們和香港人對於「成年人獨立」的詮釋便非常不同(按圖了解):

與歧視無關

因此,Conrad經歷了整整四個月空窗期才找到一份不甚滿意的銷售類全職工作:老闆給的人工不但比不上本地員工,平均計算下來甚至比當時的市價(約每小時127港元)還要低。他本以為在一個重視公平的國家求職,老闆也能做到一視同仁,然而現實卻令人完全大失所望。那時,Conrad礙於生活開支只得勉強接受這工作,事過境遷,他明白這只是個別例子,但無奈一開始體驗丹麥工作模式的渴望就此不了了之。

Conrad在訪問中思考在兩地的經歷,認為所遇到的挫折無關歧視,而是源於文化障礙,「丹麥這國家其實不算國際化,人口少、市場小,人民英語水平雖高但不常用,香港人分分鐘比他們說得還要多。人們要識朋友、找對象也希望是會說同一語言、能同聲同氣的人吧。這與歧視無關,而是人的文化惰性,世界各地都如此。」

Cornad指,丹麥人很多時都是因為「找不到人生意義」、「沒有自我價值」而抑鬱。他說:「我覺得丹麥人有少許溫室,起碼他們未經歷過有幾萬蚊月薪都無法置業的苦況。然而,從另一角度看,丹麥社會已經到了另一個層次,所以他們才會為人生的意義而煩惱。」他感歎,這其實和外人看香港一樣,「我們覺得這城市有千萬個糟糕,但在外人眼中,他們卻覺得香港繁榮安全,多姿多采。」

丹麥給香港人的印象就是福利好,有世上最快樂國家之稱。不過,Conrad指,現實中,當地不少年輕人都患有抑鬰症,甚至自殺,其女友也曾患抑鬱症。(黃舒慧攝)

香港人在香港地

Conrad的不滿和沮喪隨著時間愈積愈深,他待滿丹麥一年後,在2014年終於忍不住離開那裏,返回香港。他那時並未死心,打算在香港休息兼工作一年,待儲多一點經驗和錢後,便再到外地闖蕩。只是,人生際遇的奇妙在於意想不到,返港工作後,他才發現香港更適合自己發展,甚至更在這個忙碌城市中找到以前在歐洲生活的節奏。

與之前在英、丹兩地搵工的境況作比較,Conrad認為用「差天共地」形容在香港搵工都不為過。他指,「香港有獵頭接觸我,機會多,Offer(聘書)多,由工揀我變成我揀工,而且人工、待遇和福利在同級職位中都很不錯。」為什麼他會那麼搶手呢?他解釋,「一來香港的經濟和就業市場比歐洲蓬勃,二來我的數年外國經驗是香港求職者中罕見的,在本地僱主眼中便顯得含金量高。」這也印證了他大學畢業時決心留英的判斷是有價值的。

返港後,Conard開設了facebook專頁「走進丹麥」,以分享與丹麥相關的資訊,(黃舒慧攝)

另外,在丹麥經歷最終幫助Conrad取得同是丹麥人的現任上司賞識,讓他不僅可進入外資金融公司擔任銷售崗位,更可以代表公司見大客戶,談生意。過程中,他明白到金融業的未來一定在亞洲,而香港是闖事業的絕佳平台,加上本地工作節奏快速,適合自己渴望衝刺的性格。如是者,Conrad便斷絕了再到歐洲發展的念頭,一心一意留在香港,大展拳腳。最美妙的是,衝刺之餘他卻毋須像很多打工仔般搏到盡,皆因丹麥人上司作風自由,愛錫員工,常說人有義務清假充電。Conrad笑言,「回港反而過起外國生活,享受Work 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平衡),閒暇兼顧到夾Band、看直播節目、經營Facebook專頁。」                    

早年闖蕩歐洲的歲月令Conrad感受到人離鄉賤,文化隔閡之苦,不過,亦正因這些經歷,奠定了現時事業的優勢,頗有種苦盡甘來的意味。他回流的最大感受是:「很多人都羨慕外國生活,但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追求生活悠閒、穩定、輕鬆的話,即管到外國吧,然而,要人生有成就、追求事業,沒有比香港更加適合的地方了。」就像他這樣渴望有所成就的港男來說,年少留英,憧憬外國,闖蕩異鄉,兜兜轉轉,最後發現還是自己的根最適合。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
下載網址:
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