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各界專才雲集研討會 為香港發展成智慧城市下定義
社會此刻除需要令民心開竅的智慧外,需掌握更多尖端的科技及知識,才能發展成真正的智慧城市(smart city)。無論是還是覆蓋生活每一刻的數據網絡及智慧能源等,統統皆為令生活變得更便利及有效率的方法。
於日前在數碼港舉辦,以《邁向「智慧城市」新機遇》為主題的第8屆數碼市場研討會中,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HKIRC)公布了1項於本年7月進行,有關大眾對有的調查結果,發現超過70%受訪者表示他們對不久將來所採用的智慧科技感興趣,甚至願意花費月入11%或更多在智能科技上,然而有50%以上受訪者認為「香港並不夠智慧化」,約80%受訪者亦對政府推廣香港為智慧城市的發展認知不多,足現大眾對香港這未來的願意仍未非常了解。
「聆聽」數據的聲音
是次活動共邀得多個來自不同界別的代表出席研討會,從多個角度分享推動香港成為智能城市的見解。其中科技企業Future Impact Lab的創辦人及行政總監盧思遠博士於演講環節上特別強調「社交聆聽(social listening)」概念的重要,並以近期於網絡熱話「全部都係雞」及英國皇室公爵夫人凱特及小王子喬治為例,帶出掌握實時訊息的重要,並可有助推廣企業資訊及增加曝光率,從而令企業形象及業績獲益。不過他亦作出提醒,指社交聆聽不應只顧及網絡世界,更要配合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兼顧現實世界的「聲音」,如時裝店的貨架該放置在哪處,便要利用所收集的數據來決定,利用科技為生活更添智慧。
他於台上亦提出以光線傳輸數據的Li-Fi技術日後可成為發展智能城市的其中1個工具,皆因現今的流動定位技術(GPS)如用於室內環境,準確度會受到影響,但以室內光線作監察及提供數據支援的Li-Fi,準確度卻可以用「厘米」作單位,例如商場有意監察人流分佈,即可以此技術獲得所需數據,從而制定更多營商策略。
城中種植智能樹
提起智慧城市,很多人都會想到「全城WiFi」及更多便利生活的議題,不過怡和集團旗下科技企業JOS的業務發展及物聯網業務總監尚家良(Sankar S. Villupuram)卻選擇以「生活基本」作引子,並以企業本年與德國科研創企Green City Solutions合作設置的City Tree作參考,提出制定都市計劃的意見。
香港的空氣質素差,令患有哮喘的兒童中,有15%為嚴重個案;你們又會直接開啟水喉喝水嗎?更別提居住的難度了。
Sankar表示,如巴塞隆拿及哥本哈根等歐洲重要城市之所以能致力將自己打造成智能城市,源於當地本已不缺良好的基本生活條件,但香港的科技就算再先進,亦不代表就一定能將這裏打造成智慧城市。City Tree就是1棵利用科技作監測種植,放滿了青苔的「智能樹」,它起源於歐洲,而現放置在灣仔合和中心露天空間的就是全亞洲的第1棵,而且是在香港製造。他指單靠1棵樹當然不能完全改善城市的空氣質素,但卻可令附近的途人吸入較少的污染物,而且香港原生成長的樹木不多,植物生長的位置大多是由人為決定,因此這棵能隨時移動的智能樹自能比一般植物做得更多。
City Tree的另一重要功能,在於它內置1個名為people analyistics的數據收集功能,能將空氣質素轉變及露天空間人流分佈狀況等資料記錄下來,從而利用這些數據為未來作更多策劃,例如向政府展示智能樹附近與香港其他地區空氣質素的分別。Sankar強調打造智能城市,「連繫力(connectivity)」絕對是其中1個重要的關鍵詞,因收集及分析城市間的數據自有它的價值,又以巴黎的City Tree計劃為例,指當地營運的企業能吸引商家在樹上刊登廣告,成功將社區與商業融合,反觀香港政府在審批此計劃的過程卻甚為緩慢,認為城市如要推動智慧發展,政府各部門應多作配合才行。
研討會中亦有來自羅兵咸永道諮詢部門合夥人Stephen WOOLLEY、香港中文大學天石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雲輝教授、瑞豐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談飛等專業人士分享數據分析、機械視覺及AR技術應用的見解,幾位亦於討論環節中分享更多打造香港成為智能城市的見解,並認為這願景應不只由政府推動,民間及企業的積極參與更可令事情進展的速度變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