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眾籌=購物? 眾籌產品實體店創辦人:你誤會了
近日「走數」與「出貨無期」之聲不盡,致令眾籌這回事濃罩著一陣陰霾。眼見眾籌被冠上污名,眾籌產品實體店Backers的創辦人之一吳文俊(Damien)決定為眾籌界伸冤,「香港人今天只當眾籌為一種pre-order購買產品的方法,但卻未了解眾籌的真諦,其實它的本質是要支持創新意念,亦是一種投資的方法。」
眾籌,意指在群眾中尋找投資者(backer)並向他們籌集細小金額,從而獲取資金開展事業及研發產品,項目發起人在完成目標後,亦會給予這些投資者回報(reward)以表感激,回報則可以是免費門票及產品等不定。由於投資者是以支持企業為由而掏腰包,回報只是投資的副產品,所以在眾籌文化較成熟的地方,投資者普遍較能忍耐產品延遲推出、產品質素與宣傳影片內容有別甚至無疾而終,亦未至常搬出「苦主」一詞,惟這種投資概念至近年才於香港興起,不少人更將它誤解成「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概念,且未必能接受項目需延長研發時間甚至失敗的可能。
但又不能一面倒怪責港人,因為在眾籌平台裏實在不乏一些混水摸魚,發起者純粹為討利而開設的項目。Backers另一創辦人何松江(Panda)過往曾經歷過失敗的眾籌體驗:他曾真金白銀地支持1個雷射電鬚刨研發計劃,然而產品及後因未能符合平台要求,結果研發計劃終以失敗作結。正所謂經一事,長一智,因此2人現在無論是為店舖採購,還是自己決定成為backer前,皆有一套如何避免「中伏」的心法,而秘訣便是:做好功課。
Damien謂:「我是一個較保守的人,為了不要讓自己的投資付諸流水,我會閱讀一切有關企業的資料。不論是創作者簡介、過往成功或失敗的例子及背後原因和網上評語及發起人回應查詢的速度等。例如,我曾見過有項目聲稱是在歐洲進行研發,但宣傳影片的背景卻是在中國的,那發起人回覆查詢的時間亦與歐洲時區不一,若我們能看清楚每個眾籌項目有沒有欺騙的空隙,便能好好保障自己。」
2人如此講究揀選眾籌項目的工夫,是由於現時的眾籌平台對投資者保障不足,無論是退款問題、產品質素、出貨時間及相關決定權全都落在項目發起人手上,而投資者只能被動地承受風險,而近年不少全球皆知的「走數」個案,更導致消費者信心受挫。Damien認為實體店的出現是讓大眾重拾信心的第一步,未來亦將會與本地眾籌平台Umadx合作,打造一條龍式的服務,以逐步改變香港人對眾籌的看法,「我們未來希望可在多個地方開設據點,讓顧客可自由反映產品質素,並聯繫亞洲各地志同道合的人,成為另類的集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