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眾籌產品走進實體店 創辦人:讓港人親眼見現貨
香港大型商場開設的連鎖分店愈來愈多,然而選擇卻未見增加。為此,不少人選擇網購,甚至走到眾籌平台尋找具前瞻設計的產品,然而對性急的港人來說,光瞪著熒幕又豈會滿足?走進眾籌產品實體店Backers中,既可觸摸產品,發掘新鮮之餘亦可了解每款產品的故事,親身感受來自世界各地創新意念的精彩。
由無名小店至進駐大型商場,Backers僅用8個月便打出名堂,主力搜羅及銷售來自全球各眾籌平台所成功研發的產品。實體店創辦人之一何松江(Panda)表示,緣於自己曾經歷一次失敗的眾籌體驗,令他與另一創辦人吳文俊(Damien)這對中學同學發現其中的商機--開設專賣眾籌產品的實體店,以提供讓人接觸產品的渠道,亦可避免客人投資在概念與成品不乎的產品上。Panda表示:「香港人對網購仍存有疑惑,如不是大品牌的產品,他們會希望見過現貨才出錢。」
2人所成立的小店,起初於荔枝角D2營業,近日更正式進駐尖沙咀K11,Damien表示,開店的原因與初創企業家的營運不濟不無關係,「有些企業家的目光不夠長遠,例如起初為著宣傳,會將籌集資金的金額設定得很低,至產品正式推出市場時,他們才了解到包括佣金等其他開支,而整合相關費用後的正式售價亦令創業者咋舌,甚至令顧客卻步。」因此2人希望透過開辦實體店,協助初創企業做好市場定位,有助它們面向大眾,並將線上及線下的營運方式變成更緊密。
如細心留意,可發現此店所搜集的產品近至台灣,遠至英國等地皆有,但本地研發產品卻僅佔其中2至3成。Damien解釋這非代表本地的創作不濟,而是香港約一半的眾籌集資項目皆以「計劃」為主,如集資舉辦演唱會甚至是營運新聞機構,實質產品的選擇未算很多。而他亦觀察到香港創業家在營銷手法上仍有不少改進空間:「香港企業家可能將重點集中在產品的實用性,忽略了產品的包裝與其後的營銷策略。台灣創企說的故事真的很動聽,香港的創業者應向他們借鏡。」
當然,在芸芸眾多產品中,他們是有一套評鑑準則,更笑言彼此皆抱「反樸歸真」的心態,醉心於挑選設計簡單的產品,「以往有很多『攞你命3000』,以多功能作賣點的產品,我認為那個市場現已飽和。現在的產品反而不用設計得超級誇張,不過創業家就應著眼於如何利用故事來帶來自己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