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蔡康永】笑面迎人代表EQ高? 「周杰倫有一點比林志玲強」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如果誇一個人情商(EQ)高,你可能會想像出一個能和所有人融洽相處,永遠在微笑,能處理一切尷尬場面的人…… 但在蔡康永看來,這樣的人就和「開夜店的媽媽桑」沒差別,也不是高EQ該有的樣子。
在被問到娛樂圈中誰的EQ最高時,蔡康永說是周杰倫—— 因為他既做到了做自己,也沒有傷害到別人。「很多人說林志玲是圈內EQ高的典範,在我看來,她一直溫柔待人,有點太忽略自己了。」

蔡康永在採訪現場(一条提供)

5年前的蔡康永還試圖用《說話之道》,來教人好好說話,成為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但那之後,他意識到:「如果甚麼事情都指望着自己去符合別人的期望,終究有一天會感到很吃力,我們應該為自己活一次。」

蔡康永的EQ課

自述:蔡康永 編輯:倪楚嬌(一条)

如果要把《說話之道1》和《說話之道2》算進去的話,《蔡康永的情商課:為你自己活一次》是我第三本關於EQ的書了。前兩本都跟如何與人相處有一點關係。就是因為寫了《說話之道》之後,我感覺,好像什麼事情都指望你去符合別人的期望,終究有一天會感覺到很吃力,無論如何就是做不到對方的期望。顯然有些問題是《說話之道》沒有解決的。

大家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

——你人生中最想要回去的一段時光是甚麼時光?

——如果讓你為明年許下一個心願,那會是甚麼?

——退休之後,你想要做甚麼?

如果這三個問題,你都只有模糊的答案,那你和大部分人一樣——不知道自己想要甚麼。 這些對自己的陌生、對自己的疏忽,好像大家都習以為常了。所以我很想寫一個書來看看有沒有辦法解決這件事情。我要告訴大家,要為自己活一次。

不要再做「乖小孩」 

寫這本書的過程是很痛苦的。當時寫的時候,也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在中文文化裏,「做自己」一直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我們的父母很喜歡稱讚小孩「好乖」、「好聽話」。從小,就逼着我們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藝,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就是「不乖」的。我們也習慣了,父母對我們生氣地大吼:「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不乖。」但明明父母自己也有情緒,卻要讓我們變成沒有情緒的小孩。

我們從小最習慣的,得到爸爸媽媽認可的方式就是聽話。可是這個事情要到幾歲才算一個結束?這樣養出來的孩子,他終究很難擺脫一輩子都想要取悅自己的爸媽。

從小,就逼着我們在客人面前表演才藝,如果我們不願意,我們就是「不乖」的。(一条提供)

所以很多人覺得節慶回家的時候,被逼婚這件事很痛苦。我覺得對其他受不同文化教育長大的人來講,他們聽不懂這件事,沒有人覺得爸媽可以逼自己結婚。在我們這裏,卻被當成一件大事。為甚麼?因為我們是在「聽話」這兩個字底下長大的。

所以很多小孩他們來拿書給我簽的時候,會明確地說:「幫我寫上『做自己』三個字。」我都不曉得寫了多少「做自己」,當然幸好「自己」兩個字筆劃還蠻少。

所以「做自己」這個願望存在大家的心裏。可是你又要聽話、又要做自己,這兩個根本就矛盾。

所以很多小孩他們來拿書給我簽的時候,會明確地說:「幫我寫上『做自己』三個字。」(一条提供)

不探索自己,只會陷入可怕的循環 

你問大部分的人退休之後要幹嘛,他會丟給你四個字說「環遊世界」。我跟你講大部分退休的人不會去環遊世界,而且真正環遊世界他會累死。如果一輩子過得渾渾沌沌,然後最後連到了退休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幹甚麼,他就會把賬賴在兒女身上。

為甚麼這麼多爸媽把人生的意義通通丟在兒女的身上,因為他自己過得亂七八糟,只能夠指望兒女替他們完成他們的想像,希望他們過得好。

我跟你講大部分退休的人不會去環遊世界,而且真正環遊世界他會累死。(一条提供)

可是甚麼叫做「過得好」?就是得照他們的意思「過得好」:月薪得達到多少千;嫁給甚麼樣的男人;然後在甚麼樣的城市裏面生活……

所以父母費盡千辛萬苦幫小孩準備一個房子,這就是他們心目中認為小孩會過得好的必要條件之一。使得小孩自己也覺得,我將來要為我的小孩準備一個房子,然後又辛苦工作50年,再弄一個房子給小孩……這是甚麼?這是房子遊戲嗎?

你如果不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話,你會不斷地陷入到這個可怕的循環當中。只是一個虛幻的房子,然後讓你壓進3、40年的人生,去為了換一個最後不一定值得的東西。

你如果不勇敢地探索自己的話,你會不斷地陷入到這個可怕的循環當中。(一条提供)

丟掉壓在身上的「應該」 

想要做自己,就先要把壓在自己身上的「槓」抬走,也就是和自己抬槓。我覺得,很多事情「應該與不應該」全部都是道聽途說。

我講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這麼多不同的小孩在上學。然後突然有一個人規定說60分叫做及格。我數學只能考6分而已,及格的十分之一。可是我所受到的教育沒有告訴我說:「這件事情是ok的。不要緊張,你只是和數學絕緣,你還是可以有一個像樣的人生。」

我的教育告訴我:考不過的就是壞學生,是個爛學生。

我的教育告訴我:「考不過的就是壞學生,是個爛學生。」(一条提供)

於是我們到了社會上,依然會有人用分數形容我們:「你是不是過着60分以上的人生。」好像有那麼一個抽象的標準是束縛着我們所有的人,這就是「應該」跟「不應該」神秘的地方。

小到「粽子一定要是鹹的」,「美女都應該是白的」,大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人生一定要有方向」……我們聽到所有的「應該」是真的嗎?還是我們可以拋開不管?

當我們在敷面膜把自己變白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想問一下乾嘛那麼白嗎?當我們費勁千辛萬苦減掉了50斤後,你不想問問為甚麼要減掉50斤嗎?

你要拒絕其中的一些「應該」:老娘不受這一套,這跟我無關。(一条提供)

你終究得問為甚麼,因為別人設定的「應該」是你永遠做不完的。如果是你自己想減肥,ok,你減。別讓別人告訴你:「你應該減肥。」你要拒絕其中的一些「應該」:老娘不受這一套,這跟我無關。

像小S是短髮美女,她姐姐大S是長髮美女。所以小S一定掙扎過,到底應該選長發還是短髮。可能會有人告訴她:「你剪短髮後,永遠接不到洗髮精的廣告。」結果小S也接到洗髮精廣告了。所以那個「應該」,就是你在盲目地相信它的時候,它才好像存在。你一旦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了。

所以那個「應該」,就是你在盲目地相信它的時候,它才好像存在。你一旦不相信它,它就不存在了。(一条提供)

我們人就這麼有限的心力,你一定要專注地拿去用在你最在乎的事情上,只剩下3個你覺得真正應該的事情,我覺得就夠你忙一輩子了。

對我來說「應該」的事情就是,我們不應該傷害別人,然後我會希望幫別人解決問題。所以如果做節目讓別人開心了,寫的書幫別人解決了問題,我覺得這是在符合我想的「應該」的事情。

可是有的人就會覺得,你要從政才能夠幫人家解決問題。但從政來不適合我,我就會放棄那條路。 在人生裏,你終究有一天要做選擇。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你要的嗎?

在人生裏,你終究有一天要做選擇。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是你要的嗎?(一条提供)

真正的高EQ是你自己覺得舒服 

傳統上我們對於高EQ的定義是:和所有人都能好好相處;永遠沒有情緒、很冷靜;很會處理麻煩的場面……你不覺得聽起來,像在描述東京銀座開夜店的媽媽桑,或者是夜店的公關嗎?

抹殺自己的情緒,然後去委屈自己成全別人的人,這完全不是EQ該有的樣子。所以真正的EQ最重要就是你自己要覺得舒服。 在娛樂圈裏,有兩個人能很好地代表,我們傳統定義的那個高EQ,和我認為的高EQ。

林志玲屬於前者,她永遠都在微笑,溫柔待人,我有跟志玲說:「不要那麼忽略你自己,要更多地探索你自己,以及讓她呈現出來。」

我認為EQ最高的人是周杰倫。他還蠻知道自己要甚麼的,也沒有為了做自己傷害別人。不管他決定結婚,決定要當爸爸,決定要除了做音樂也拍電影,這每一件事情他都有一步一步探索自己的需求是甚麼,然後也都做到了。他不講一些打馬虎眼的話,他不敷衍別人,也不敷衍自己。即使有喜怒哀樂,呈現出來的時候,你也不會覺得被冒犯。你會覺得他很真實。

和所有人都能好好相處;永遠沒有情緒、很冷靜;很會處理麻煩的場面……你不覺得聽起來,像在描述東京銀座開夜店的媽媽桑,或者是夜店的公關嗎?(一条提供)

表達情緒不是一種特權 

哲學家休謨(Hume)聊過一件事:所有的感覺來來去去,永無休止,當這些感覺像各色絲線被束成了一簇,那一簇感覺,就是那一秒我們能夠感知的「自己」。

如果我們開始學着面對我們的情緒,進而能夠恰當地拿捏我們的情緒,我們的內心一定會開始一步接一步地改變。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可能會讓我們誤以為「表達情緒是一種特權」,好像只有父母可以對兒女發火。所以漸漸我們認為,只有客人能對服務員發火,只有老闆能對下屬發火……不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都有表達的權利。

不要去壓抑它,但也不要誇大它,更不要被它帶着跑。你可以生氣。但要讓別人知道你為甚麼生氣,以及你要生到甚麼程度的氣。不是一生氣,就把自己的怒氣壓下來,然後覺得自己很委屈。適當地呈現自己的情緒,才是一個高EQ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都有表達的權利。(一条提供)

在職場,如果上司辱罵你,該怎麼辦?

被上司辱罵,如果你覺得:「我的尊嚴受損了,我得死,我好想死。」這是誇大的表達方式。「被老闆當眾羞辱,可是我薪水有拿到,所以沒關係。」這是正確的表達方式。

EQ高的人,是在判斷說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真正是甚麼。工作只要得到了薪水,它的目標就完成了,然後我的情緒就會消失不見了。如果有人去工作的時候要的是尊嚴,我會非常訝異。我們在每個人生階段、每個面向,要摸索出那個我們最在乎的是甚麼。

和情侶吵架,怎麼辦?

很多情侶吵架的時候,吵到最後忘了為甚麼要吵,會竭盡全力去辱罵對方。我也不懂,跟情侶吵架的意思是,你要贏嗎?你不在戰場上,你幹嘛要打敗別人?

所以如果你想明白這個,你就找到了這個情緒的來源,這個情緒就會消失不見。吵架只是因為某件事情,你們有不同的意見,爭論是為了找到解決的方案。而不是在於你侮辱了我的尊嚴,然後就互相罵說你這個笨女人,然後他罵你是豬。

所以不管你去工作的場合找尊嚴也好,在愛情裏面找勝負也好,在我看就是你沒有追本溯源地去找這個情緒來的地方,根本沒道理。

EQ高的人,是在判斷說這件事情對我的意義真正是甚麼。(一条提供)

朋友圈該如何又做自己,又保持高EQ?

早前孫儷發了朋友圈,她的兒子等等問媽媽說,妹妹做了甚麼事情你都不會念她,我做了甚麼事情你就要念我,難道我是你的仇人嗎?

這種對話很有趣。可以看出來,她很享受這樣的生活,我們也一起參與了她孩子的成長。那我發的東西,很多是我感興趣的事情,別人不一定感興趣。我就像寫日記一樣把它留在我的朋友圈裏面。

但有一些情緒,我不表達在朋友圈,因為我覺得會麻煩到人家。我如果寫,“今天很沮喪”,我覺得所有朋友就被你逼得必須要來關心說你怎麼了?就是你很打擾別人。換做別人這麼做,我會覺得很有壓力,是不是要去關心一下他呢?

所以這是一個人際關係的展示場,不是一個面對自我的地方。我認為朋友圈好像你人生的櫥窗一樣,你在裏面布置了一個你想要讓別人看見的自己,我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讓它佔掉你太多的心力,因為你最重要的還是面對你自己,而不是面對那個櫥窗。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