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土地問題港美都有 無根中產到處飄泊:只求住得舒適

撰文:高紫恩
出版:更新:

「我屬於幸運的一群。」
在嶺南大學英語及外語中心教授英語的導師Marshall Moore,在洶湧的金融海嘯來臨之前,便選擇了另一條軌道。昔日美國代表着美國夢,可力爭上游。不過,眼前的美國人卻認為,即使賺得中產的工資,在美國也要付出「中產」的開銷,還能找到理想生活嗎?
他對《香港01》記者說,「離開美國是因為當時幾乎肯定美國的經濟會垮掉」,於是在2005年到韓國韓神大學教授英文,其後搬到香港,已定居8年。

在2008年,美國人經歷金融海嘯,其後慢慢走出低谷,不過,認為自己是中產的人數百份比仍未能回復海嘯前水平。(路透社)

在Marshall身後的鐡櫃子擺放了數十本英文小說,除了教師外,他還是一名作家,出版了數本小說。他認為按收入定義自己屬於中產階層。Marshall說:「美國夢便是可以置業,渴望財政可以更理想。」不過,他卻是失落的中產,領着高薪金的帳面數字,但卻買不起樓房,不論身在美國或是香港情況都是一樣。

當被問到「感受到美國中產的萎縮嗎」,Marshall卻感到惋惜。

我這輩子都有這種感覺,這也是我離開美國的原因。
Marshall Moore
Marshall Moore在嶺南大學語言中心教授英語,問他會否想再回到美國,他說不,但香港亦不是他的安身之所。(受訪者提供)

   遍尋房屋無覓處 科網爆破減薪15%

在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總統,Marshall在同年從北卡羅來納州的東卡羅來納大學(East Carolina University)畢業。之後,他搬到首都華盛頓,不過,一層樓對他亦難以負擔,連首期也付不起。他先後到了不同城市居住,「我之後搬到三藩市,但很可笑的,我買不起任何一樣東西,然後又搬到波特蘭(Portland)。」美國人愛好在三藩市過退休生活,很多外地人都會在當地購入房屋作投資,令樓市向上攀升。

他當時任職手語翻譯員,Marshall形容當時工資不俗,但距離置業卻差得遠。踏入千禧年,科網爆破,曾經炙手可熱的科技企業股價大跌。對於當時身處科技為主的西雅圖,打擊甚大,當時三藩市的樓市下跌了一成。不過,Marshall薪金下跌的速度卻更快,一轉眼便遭減薪15%。

「面對工資追不上樓價,你可以怎樣做?你便會移到另一個城市,找一個樓價較低的地方、工資較高的地方。」他像遊牧民族一樣,不斷遷徙,只想覓得舒適的住處。

在科網爆破後,卻發生了「911事件」,為美國前景增添憂慮,Marshall說一直至2005年,美國經濟才開始好轉。不過,他看到美國潛在的經濟危機,於是便搬到韓國,便與美國踏上分叉的路。

我試過搬到三藩市,但可笑地,我買不起任何一樣東西。
Marshall Moore

   不欲返回一片混亂的美國 

他坦言,在香港所賺取的會比起他留在美國能賺的多,在香港讓他有更舒適的生活。他指,若住在美國,雖然樓價較便宜,但在美國居住需要的預算大增,需要支付醫療保障、運輸成本及不同稅項等林林種種雜費。在美國居住,難免要車輛代步,「買入私家車後,保險、汽油等雜費便隨之而來」。

美國樓市在過去十年經歷大起大落,很多中產階層也買不起樓,只能成為「無殼蝸牛」,甚至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就離開美國到外地生活。(美聯社)

問他會否留在香港,他指擔心香港的政治前景,而香港的退休生活又太昂貴。那麼飄泊在外的異鄉人,還是會希望返回美國?他帶點堅定的語氣,笑着說:「誰知道十年之後的事,但目前卻不想回美國,美國目前一片混亂。」

他有信心可以在美國找到一份教學工作,不過,他卻指教師的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他認為在共和黨的打壓下,教師薪酬下降,報道指越來越多教師有第二份工作,連帶社會地位也減退。近年,美國的緊縮政策也減少學校資源,令學費急增,他說:「我根本不知我的朋友如何負擔孩子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