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打中國貿易?美學者:冷戰後全球化本質已變

撰文:余偉邦
出版:更新: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者奧特爾等幾位專家今年初發表學術研究,探討中美貿易問題,在美國惹來了不少媒體關注,還湧現了很多叫人聳然不安的新聞標題,諸如「中國殺了百萬個就業職位」、「中國貿易與美國選民極端主義相關」。勢成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特朗普最近也加緊就貿易問題向中國發炮,揚言中國在貿易上「謀殺」美國、「我們不能允許中國再強姦我們的國家」。
然而棒打中國,恐怕並非奧特爾等人研究的本意。

不論是希拉里或特朗普上場,TPP恐將難如以往般獲得華府大力推行,甚至有失敗收場之虞。

事實上,就如中國外交部回應特朗普「強姦論」時指出,中美經貿合作本質是互利共贏、希望美國各界人士理性客觀看待這關係,奧特爾顯然也不希望外界失焦,胡亂發炮。事實上,奧特爾與同事的論文中就提到,近十多年中美貿易所帶來的衝擊,隨着中國增長放緩、工資上升以及中產階級壯大,很可能在不久將來就出現變化,問題是經濟學家沒有了解清楚當前問題。

昔日對外貿易多來自富國

有份參與研究的學者漢森指出,其實冷戰結束後,全球化的本質已有所變化,但學術界花了一陣子才能追上這一變化。他解釋,直到美國1994年與加拿大、墨西哥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及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WTO)以前,美國對外的貿易協定,大多是多邊的,美國入口製造業產品的數量上升,主要是由於從德國、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家進口了更多產品。

奧特爾亦指出,「中國和WTO代表了一種大得多的衝擊。以前我們從沒見過這樣的衝擊,因為我們的貿易伙伴一直是富國,而非一些勞動力資源極其豐富、生產率很高的發展中國家。」

好處盡攬壞處賴人 特朗普無理取鬧

和大多數經濟學家一樣,奧特爾仍然相信,整體而言全球貿易將為美國經濟帶來早就獲得確認的益處。但他也認同,憤怒的選民完全有理由不快。「問題在於收益是分散的,代價卻是集中的,但我們的政治體系未有着手正視和處理與這些代價有關的問題。」

奧特爾坦言,他希望見到的社會辯論,不是胡亂棒打貿易協議,而是更聚焦於如何幫助那些因為貿易而失去工作的工人,相比起美國政客只管吵吵鬧鬧,很多發達國家在這方面都做得比美國好。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赫夫鮑爾(Gary Clyde Hufbauer)也承認,美國聯邦政府沒能滿足因為進口壁壘門檻降低而失業的那些工人的需求,但他強調,貿易的獲益仍然是「損失的十倍」。「自由貿易讓產品的價格降低了,就這一點而言,它真的幫到了工薪階層的人。收入較低的人獲得的好處更多一些,因為他們會把更大比例的收入花在購買商品上。」特朗普之流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既要繼續盡享自由貿易給美國帶來的好處,又要將自由貿易必然帶來的一些衝擊和壞處,全都說成是中國「不公平貿易」去「加害」美國。這種典型的「have my pie and eat it too」思維,當然是在無理取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