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美大選】希拉里特朗普在年輕選民眼中,不過是劉慧卿陳百祥
陳百祥相對來說固然是個難以接受的選擇,劉慧卿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要強得多。但正正因為劉慧卿從政多年,自然也帶來不少歷史包袱。如果此事真的在香港發生,相信很多年輕選民都會認為投給劉慧卿是「含淚投票」,寧願投廢票或尋求第三個選擇。
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直路,希拉里卻仍然無法解決一個一直煩擾她的問題:很多年輕選民不想投她一票。回到民主黨初選的時候,年輕選民大多支持她的對手桑德斯。來到總選,即使桑德斯已要求他的前支持者要全力支持希拉里,她在年輕選民之間的支持度仍然未如理想。
兩候選人同樣不獲年輕選民支持
用世代論來理解選民結構是美國政壇的慣常做法,而今天的年輕選民一般被稱為「千禧世代」(millennials),意謂他們都是2000年以後成長。年輕選民一般都比較反叛和追求社會革新,走在歷史巨輪之前。例如在美國主流還未接受同性結婚的時候,他們早就視之為理所當然。因此,正常來說年輕選民一般都傾向以文化多元為政綱的民主黨,多於強調傳統價值的共和黨。在民主黨選民之間,就有20%是30歲以下,遠高於共和黨的13%。
但今屆的情況有點特殊,年輕選民的票源沒有直接過戶到希拉里的身上。崇尚自由的年輕選民當然沒有興趣支持自以為是的特朗普,但他們卻把注意力投向其他小黨的候選人。有民調指有26%的年輕選民打算支持自由黨的約翰遜 (Gary Johnson),另有10%打算支撐綠黨的施泰因(Jill Stein),比例遠較一般選民為高。
這也不難理解。我早前曾經說過美國的特朗普和希拉里,如果放在香港的話就大約等於陳百祥和劉慧卿選特首。陳百祥相對來說固然是個難以接受的選擇,劉慧卿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要強得多。但正正因為劉慧卿從政多年,自然也帶來不少歷史包袱。如果此事真的在香港發生,相信很多年輕選民都會認為投給劉慧卿是「含淚投票」,寧願投廢票或尋求第三個選擇。
相對來說,2008年時奧巴馬以外來者的形象參選,年輕選民感到投他一票就等如參與了某種的「時代革命」,使他成功橫掃這個票源,得票率達66%。希拉里已經從政多年,沒可能用上同一策略。
無視政治才能 只要是新人就可以
年輕選民想投新人的情緒高漲,甚至可說已蓋過了新人本身的政治才能。早前約翰遜接受訪問時不知道敘利亞城市阿勒頗(Aleppo)是何物,要主持人提點,已經相當難看。誰知他最近再次出醜,在另一個訪問中主持人請他提出他喜歡的外國領袖的名字時,他竟然一個也想不起來。這時候,施泰因乘機「抽水」,在網上說自己喜歡的領袖是郝爾彬(Jeremy Corbyn,前譯科爾賓),不過郝爾賓只是英國在野工黨的領袖,並不是國家領導人,施泰因未免自曝其短。
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許「在職培訓」的事情,市民交稅不是要讓他們邊學邊做的。但奇怪的是年輕選民似乎並不介意他們支持的候選人表現無知,常常在媒體面前說錯話,反正只要是新人就可以了。
年輕選民為了支持新人,甚至可能連政綱也懶得看。不少支持桑德斯的年輕選民眼見希拉里代表民主黨出選,表示寧願投約翰遜也不要投希拉里一票。實情是桑德斯和約翰遜在不少政策的立場上可謂南轅北轍:
桑德斯支持大幅增加最低工資,約翰遜卻要取消最低工資;
桑德斯支持政府大幅資助大學學費,約翰遜不單反對政府提供學費貸款,最好整個教育部也裁切掉;
桑德斯支持提高大企業的稅率,約翰遜卻要完全取消企業稅。
難怪很多評論者對於「桑德斯粉」變「約翰遜粉」的趨勢感到完全無法理解,懷疑這些選民到底是否知道自己支持的是什麼。
戈爾的教訓 年輕選民哪會記得
其實只要拉闊一點看,事情也不是那麼難理解。年輕選民傾向反叛,只要貌似反主流的候選人就自動獲得他們的注意,從政能力或具體政綱都不重要。這點,有留意今屆香港立法會選舉的讀者該不難發現相似之處。
那麼如果大量的年輕選民寧願投小黨候選人都不投希拉里一票,會否讓特朗普漁人得利呢?如大家記得2000年總統大選,該知道當年民主黨的戈爾就是敗給綠黨的「𠝹票」之下。但這已是16年前的事了,年輕選民大多不會記得,戈爾已成為歷史人名。那些「集中力量」和「不要分薄票源」的說法,和在香港一樣,對年輕選民來說同樣是比粗口更難聽。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