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元朗魚市場大生魚欄老闆黃志忠(黃生)揀魚會着迷。撈、望、拋,是準繩的功夫。攝記按下相機快門,定下來跟記者說,「好型,好似耍太極。」聽他一說,記者想起數年前上武當山看道人耍太極,那個烈日當空的下午,坐在熱得屁股滾燙滾燙的地上,瞓着了。而當下,看呆了。攝影:陳嘉元撰文:黃美雲
看元朗魚市場大生魚欄老闆黃志忠(黃生)揀魚會着迷。撈、望、拋,是準繩的功夫。攝記按下相機快門,定下來跟記者說,「好型,好似耍太極。」聽他一說,記者想起數年前上武當山看道人耍太極,那個烈日當空的下午,坐在熱得屁股滾燙滾燙的地上,瞓着了。而當下,看呆了。(陳嘉元攝) 黃生並非天生的魚販,父親賣魚他就賣魚,他欠缺這種繼承的故事。今年62歲的黃生,看上去沒有較真實年齡後生或老邁,就是活足這年歲的樣子。早三、四年他開始懂得休息有度,沒有通宵送魚,魚上了貨車,他也就回家,餘下來的工作,都交給夥計做。(陳嘉元攝) 1979年至1982年間,黃生在菜欄、燒臘店打工、做老闆開菜檔,那時在西環,業主收樓,「找地方搬,香港區樓貴,越向北行,樓越便宜,10多萬一層樓,在元朗住,也就在元朗揾錢。」他說,在香港區工作時,已常常看見有人從元朗車魚出來賣,那時候,很直接,不賣菜就賣魚。(陳嘉元攝) 「打聽到元朗有個魚市場,就買了一部手推車、藍色膠桶就到魚欄拿魚。拿着平時廚房的菜刀就用來劏魚。只見人家賣魚要泵要氧氣不然魚會死,買個氣泵都要一千幾百,好喇利!我們就用人手做,用裝菜的膠篩,篩仔疏水,兜嚇兜嚇啲水,就有氧氣入去,一邊賣一邊兜,魚就會生。」那時是1982年,從小販做起,利潤相當好,每日可賺一百多元。(陳嘉元攝) 每次到魚市場,來得早約晚上7時許,黃生都腰骨挺直的在書寫,一一記下客人的柯打。黃太(吳師雲)則遊走在各個欄裝撈量少的魚類。臉上有個小酒窩,笑起來瞇眼睛,魚尾紋雖明顯,但60歲了,若要以魚論人,黃太依舊是「靚魚」。(陳嘉元攝) 黃生黃太依舊每天都來魚欄,黃生說,如今魚市場95%大陸魚,本地魚只佔5%。本地魚市場萎縮,對他們也有影響。(陳嘉元攝) 而整個淡水魚欄則在玩淘汰賽。彼此都以價錢、質量去佔一席位。看看哪個欄萎縮得多,哪個欄萎縮得少。(陳嘉元攝) 而元朗魚市場則較開放,22個魚欄自由競爭,無咁多麻煩事,反而吸引了九龍香港區的魚販來買魚。(陳嘉元攝) 而他則靠的就是30多年累積的口碑和人脈,加上「揀第一手魚」,不僅一息尚存,還能繼續做下去。(陳嘉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