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影像】拍下北韓最真實的一面?通訊社攝影師的北韓紀實

【國際影像】拍下北韓最真實的一面?通訊社攝影師的北韓紀實
撰文:樊素心
出版:更新:

香港有網民在討論區組團往北韓旅遊,17人包團於今年初到北韓遊玩。期間部份團友趁晚上導遊不為意,自行離開指定住宿的羊角島酒店,希望看到北韓最真實的一面。在資訊封鎖的北韓中,到底何謂最真實的一面?北韓人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國際通訊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和路透社(Reuters)皆有派攝影記者往北韓採訪,他們鏡頭下的北韓,又是怎樣的呢?美聯社是第一間獲北韓政府準在國內設立分部的西方傳媒,設立該分部的攝影師是 David Guttenfelder。他是7屆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曾到北韓採訪40多次,2012年成立美聯社北韓分部。2013年7月,新加坡攝影師 Wong Maye-e 與David Guttenfelder 一起報導結束韓戰的停戰協議簽署60周年,後來David Guttenfelder離開美聯社,Wong Maye-e接棒成為美聯社經常被派往北韓採訪的攝影師。Maye-e 在《時代雜誌》的訪問中透露,她儘量每月花10天留在北韓採訪,而她在北韓拍攝時都會有監護人陪同。她說:「我和監護人之間需要建立信任,我們的關係好像不錯,但也有微妙之處。」她補充:「攝影師在北韓不能隨便閒晃,這令我不可能用隨心或輕鬆的步伐去吸收這國家的所有事物。我只能夠耐心地等候。在北韓工作就只能如此,沒有其他方法。」另一名被派往北韓的路透社攝影師 Damir Sagolj 的作品亦值得留意。他於2011年於平壤拍攝的一幀照片奪得當年的世界新聞攝影獎。出生於薩拉熱窩的 Damir Sagolj 走訪巴西、菲律賓、中國等地採訪,他於去年更被路透社選為年度攝影記者。攝影: Damir Sagolj(路透社), Wong Maye-e(美聯社)撰文:樊素心

在資訊封鎖的北韓中,到底何謂最真實的一面?北韓人民又是如何生活的呢?國際通訊社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和路透社(Reuters)皆有派攝影記者往北韓採訪,他們鏡頭下的北韓,又是怎樣的呢?圖為美聯社攝影師於去年9月24日在空軍表演活動上拍攝的照片,當天的表演有北韓市民參觀,活動上亦有啤酒飲用。該空演目的是推廣元山市一個翻新了的商用機場。(Wong Maye-E/美聯社)
圖中的是平壤的雙層巴士,Maye-E在去年9月28日早上上班的繁忙時間拍下這張照片。美聯社是第一間獲北韓政府準在國內設立分部的西方傳媒,設立該分部的攝影師是 David Guttenfelder。他是7屆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曾到北韓採訪40多次,2011年成立美聯社北韓分部。2013年7月,新加坡攝影師 Wong Maye-e 與David Guttenfelder 一起報導結束韓戰的停戰協議簽署60周年,後來David Guttenfelder離開北韓,Wong Maye-e接棒成為美聯社經常被派往北韓採訪的攝影師。(Wong Maye-E/美聯社)
Maye-e 在《時代雜誌》的訪問中透露:「攝影師在北韓不能隨便閒晃,這令我不可能用隨心或輕鬆的步伐去吸收這國家的所有事物。我只能夠耐心地等候。在北韓工作就只能如此,沒有其他方法。」照片中是北韓牌子的香煙,濾咀的位置有個笑笑臉。(Wong Maye-E/美聯社)
去年6月25日,在平壤的街頭,兩名小女孩吃著零食,邊走邊聊天。Wong Maye-e 儘量每月花10天留在北韓採訪,而她在北韓拍攝時都會有監護人陪同。(Wong Maye-E/美聯社)
平壤街頭的兩位女交通警在聊天,這亦是Maye-e其中一張受網民歡迎的北韓照片。她說:「我和監護人之間需要建立信任,我們的關係好像不錯,但也有微妙之處。」(Wong Maye-E/美聯社)
另一名被派往北韓的路透社攝影師 Damir Sagolj 的作品亦值得留意。他於2011年於平壤拍攝的這幀照片奪得當年的世界新聞攝影獎。照片攝於2011年10月5日,發光的是平壤市內一幢建築物的金正日肖像。(Damir Sagolj/路透社)
出生於薩拉熱窩的 Damir Sagolj 走訪巴西、菲律賓、中國等地採訪,他於去年更被路透社選為年度攝影記者。這是 Damir Sagolji 於去年5月在平壤火車站月台拍攝的照片。(Damir Sagolj/路透社)
Damir Sagolj 於去年5月採訪設於平壤的萬景台少年宮,該處是北韓培訓青少年的學校,學生可學習各種文化藝術活動。(Damir Sagolj/路透社)
去年5月10日,朝鮮勞動黨舉行煙花慶祝活動,當晚亦有大型集體舞蹈表演。(Damir Sagolj/路透社)
集體表演除了有女性舞蹈員跳舞外,亦有男士參與。(Damir Sagolj/路透社)
相信不少旅客對北韓的第一印象都來自平壤國際機場,圖為該機場的一位女店員,攝於去年5月3日。(Damir Sagolj/路透社)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