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顧觀塘裕民坊,店舖早因重建被收購而拉上鐵閘,唯獨是駐守多年的工匠檔口繼續營業,年中無休。街頭的馬師傅(化名)可算是街邊修表始祖,全港共有19人曾向他學師;街中間的福嫂堅實無比,向我們講述鞋醫的醫道;街尾的鬍鬚仔最愛手錶,重視時間,原來背後是一個偷渡和捱苦的故事。政府早在70年代停止發小販牌,2014年全港只剩180名持牌工匠;去年食環署籌備發80餘個新牌照,但觀塘裕民坊三人都未能順利取牌:不是心儀擺檔位址未獲區議會通過,就是錯過了2009年食環署推行的全港街頭工匠登記調查。食環署明言是次發牌非鼓勵新人入行,馬師傅不禁問道,政府是真扶植抑或假扶植街頭工匠?(全篇「街頭工匠:路邊的香港製造」專題故事內容,見第47期香港01周報)撰文:李慧筠圖片編輯:周穎瑤
彎下頸椎,把表的零件端到眼前去,是修表匠鬍鬚仔的日常。(梁鵬威攝) 手錶中有個零件叫遊絲,狀似蚊香,像頭髮一樣幼細,只有老師傅才敢碰。(梁鵬威攝) 聞說觀塘有位老師傅,全港共有19個門徒;原來馬師傅(化名)1980年代自學修表,開檔不夠半年,因同情一名大陸醫生,教他整表,收下了第一個徒弟。(梁鵬威攝) 馬師傅最擔心的不是自己無飯開,而是徒弟被食環署趕:「我徒弟收了個徒弟,即是我徒孫!最近佢又畀人趕,你話政府系真扶植定假扶植工匠?」(梁鵬威攝) 除了換電、加防水圈,修表匠有時也要重修壞掉的時分針,洗表,或拆錶帶以調整適合表主手腕的尺寸。(梁鵬威攝) 馬師傅名傳千里,近日八旬老翁放棄揸的士來向他求教,但師傅妻子不許他再收徒弟,怕他受氣。(梁鵬威攝) 補鞋匠福嫂總是口裏一根煙,手中一根線地補鞋。(梁鵬威攝) 最常看到的情境:客人們舉起腳上的鞋,讓福嫂細細端詳。(梁鵬威攝) 鞋跟歪掉了,要挑走鞋跟的芯,再把木筷子敲進鞋跟,她說這過程像打椿。(梁鵬威攝) 手紋和鞋油、磨鞋散落的木屑膠屑、一張痕跡斑駁但厚實的牛仔布。(梁鵬威攝) 「好多客對我好,夏天攞凍嘢飲畀我,冬天就攞熱嘢食,見我病仲送雞精。」福嫂說。(梁鵬威攝) 2009年食環署做過大型街頭工匠調查,再因應當年的登記發牌。鬍鬚仔那時與重病妻子北上求醫,錯過登記,連上區議會「被討論」的資格也沒有。(梁鵬威攝) 有區議員建議把街頭工匠搬入街市,福嫂抹一把汗嗤之以鼻:「街上先多客人!」街頭工匠的下落,仍是未知之數。(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