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輯】照顧自閉兒的一天 劉太:照顧一個已吃力,現在更打孖上

撰文:梁蔚澄 潘思穎
出版:更新:

「真無家教!」、「你寵壞佢喇!」、「唔識教,唔識生仔唔好學人生啦……」這些說話很刺耳,亦沒有半點尊重。可是,並不陌生,當小朋友在街上大喊大叫,爸媽在旁嘗試處理他們的情緒時,總不乏這樣的謾罵。劉太對這些說話已身經百戰,現在回想起來也「得啖笑」。她育有一對自閉兄弟,8歲的焯傑與5歲半的世儒。大仔兩歲確診為自閉,待6歲再判定有過度活躍,現已入回主流學校;弟弟1歲評估為自閉症,3歲幾才入讀特殊幼兒中心(S位),可是體能較差,智力及學習動機也弱,情況比哥哥嚴重。要照顧一個「特殊」孩子已相當吃力,現在更打孖上,究竟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怎樣?攝影:潘思穎,撰文:梁蔚澄

五歲才懂手指指,亦開始懂說一些單字,但與弟弟相處了一會,他總是以「呀」來表達自己。(潘思穎攝)
又要抱着熟睡的弟弟,同時出閘,旁人看到也想幫他一把,可是媽媽笑言已熟能生巧。(潘思穎攝)
弟弟世儒時常扭抱,結束特殊幼兒中心的課堂後便往另一個地點進行治療。(潘思穎攝)
到了針炙治療的地方,大人看到超過20支針刺在身上也覺恐怖,更何況是小朋友?(潘思穎攝)
醫師表示每位自閉症小朋友的腦部功能區是在運作的,只區與區之間沒有連線。即收到指令後,沒能把訊息傳遞去另一個區域,針炙便是把各區連接起來。(潘思穎攝)
把針刺入後,需要靜候1小時才可拔針,不過當針刺上世儒後,不用2分鐘,他已平靜下來,因為沒有痛的感覺。(潘思穎攝)
媽媽給弟弟在針炙治療時,一面看卡通片,一面吃蝦條。(潘思穎攝)
在搭地鐵回家接哥哥放學的途中,弟弟最愛跑來跑去與媽媽玩耍。(潘思穎攝)
劉太認為兩位兒子都是小天使,每人也有缺陷,家長需接受孩子的不足。(潘思穎攝)
世儒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並沒有絲毫不快,反倒我這個同行者正感受着劉太平日所受的目光。(潘思穎攝)
一天走3個地方,其實不只是世儒累了,媽媽亦感疲憊。(潘思穎攝)
媽媽時常抱起弟弟,她笑說兒子令她的身體練得很強壯。(潘思穎攝)
三人一同回家,在路上跑跳嬉戲是他們的快樂時光。(潘思穎攝)
回家時,天已黑,但弟弟精力充沛,在走廊奔跑。(潘思穎攝)
劉太家中的牆壁都是七彩繽紛,牆上的動物小火車也是由她親手繪上。(潘思穎攝)
回家後,媽媽便煮晚飯,弟弟立即爬上牀上玩電子遊戲,自娛一番。(潘思穎攝)
劉太說家長辛苦不要緊,重要的是小朋友能快樂成長。(潘思穎攝)
劉太家中沒有玻璃杯及膠杯,因為自閉兒愛敲打物件,因此轉為水樽及膠樽。(潘思穎攝)
劉太說:「好多家長怕被歧視,不敢帶小朋友出街,其實最大問題是,要別人接受,先要解開自己心結,承認自己的小朋友有障礙而已,傑傑、世儒永遠是我的小天使。」(潘思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