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手記】黃沙或黃金 只在一念之差 選擇有得也必有失
跟隨這班大專生到庫布其沙漠考察已是五月的事了。
庫布其沙漠位於中國境內的內蒙古,我們從香港出發要到北京轉機才能到達。那時候到達內蒙古巴彥淖爾機場已是晚上十時多,那個機場只有一條行李運輸帶,在我們到達後更落閘關燈,讓我發現原來有機場是有營業時間的。
攝影、撰文:張浩維
是次考察是關於如何治理沙漠,如何將沙漠變成綠洲。在旅程之前,在我腦海想像到的畫面是荒涼的、寸草不生的,但甫到埗的情境已有明顯落差,行車路兩旁井井有條的種滿了樹木,亦看見一座一座的高壓電塔,可見這片土地雖被連綿不絕的沙丘所覆蓋,但某程度上並不是完全未開發及整治的土地。
在行程中有一項我較為期待的環節——與牧民對話。我期望能從他們的口中、服飾、居所,能窺探居於沙漠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但在我眼前的牧民並沒有穿著牧民服飾,沒有騎著馬放牧,沒有住在蒙古包,而是眼戴黑超,身穿恤衫長褲,手戴著皮帶手錶的人,他已經不是放牧為生,而是轉型做生態旅遊的生意人。
從沙漠化走到商業化,從牧民走到商人,是從根本的改變。我不禁問,在我眼前這片沙漠,有多少是天然的,有多少是人為的?
在4日3夜中,走訪了不同的景點,許多都是體驗區,絕大部分是要收費的。沙丘滑沙一次$20人民幣 (下同);騎駱駝在沙漠上走一圈$70;駕駛越野車一圈$100。那批大專生騎上駱駝一步一步踏上沙丘,在我前方卻看見場地負責人騎著越野電單車駛過;在蒙古包入面,裝有冷氣,餐桌上擺放著一套套已包膠消毒的餐具;在沙漠中有一間類似士多的店舖賣著康師傅冰紅茶;有一間餐廳掛上習近平的肖像。浩瀚的沙海中看似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仔細看卻有一點點中國社會的元素,那種荒誕,非筆墨所能形容。
愛情與麵包,在牧民身上,好像告訴我不能兼得。生活環境富裕了,卻失去了本來的悠然自得,在沙漠上自由自在的放牧,卻要擔心明日能否溫飽。我說,沒有誰比誰優秀,亦沒有誰比誰清高,最重要的,是「有得揀」。
(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