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藝】 描繪死亡與生命的消失・「虛空派」
撰文:王海燕
出版:更新:
不少人認為紋身本是藝術的一種,此說法絕不帶半點懷疑,事實上現今眾多紋身風格的發展,無疑也受到歷史上不同的繪畫與文學派系所影響,譬如「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派」、「未來主義」等等。然而,除了以上幾種耳熟能詳的西方美術派系之外,藝術史上較少人認知的「虛空派」(VANITAS)亦植根於紋身界別中。
此派系的畫風圍繞着死亡、陰暗、骷髏等「虛無」元素作延伸,很可能你皮上的那個圖案,也同屬此道。
+2
主張虛無主義
生命無常、難逃死亡、享樂無益⋯⋯以上皆是「虛空派」的主張。此派系始於十六、十七世紀時期的荷蘭;「虛空」一詞的由來其實有段故,它乃源於舊約聖經《傳道書》的其中一句節錄:「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隨著聖經的普及,這個字眼漸漸成為歐洲藝術文化中不可少的註解。
骷髏為首
虛空畫派的呈現手法,多以靜物畫中的主體向觀眾展示出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如腐爛的水果與象徵衰老的花;氣泡則用以出易逝與死亡。另外,書籍、煙、沙漏、鐘錶等畫中物,以上同屬用以探索人類精神層面上的元素。而提到派系最佳的見證物,定必為骷髏,皆因以此派系為首的每一幅繪圖作品,幾乎也應用上其元素作演釋生死之義,畢竟骷髏在古老傳統的意義上,向來被定義為死亡的象徵。
著名靜物畫家PIETER CLAESZ
比利時畫家彼得・克萊茲(PIETER CLAESZ)就是虛空派靜物畫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其中一幅巨著《虛無》(VANITAS STILL LIFE)被後代人奠定為「虛空派」的經典。單一的調色板,再配以柔光與紋理突顯出畫面中主體的陰暗面,這就是PIETER畫品創作的慣用手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