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風‧波利尼西亞特集】 必讀!毛利族人紋身研習 二回目
在波利尼西亞(POLYNESIA)的文化中,紋身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不同的族人來說,紋身同樣擁有神聖的地位與象徵。而在毛利人(MĀORI)的文化之中,於面上紋上圖騰的「TĀ MOKO」比一般的紋身「KIRI TUHI」有更深入的象徵意義。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之下,不少部落文化亦逐漸為世所識,毛利人的紋身文化大概可被視為其中一種,若然想深入認識此文化的話,還請扭轉閣下對紋面的既定印象。
「TĀ MOKO」‧ 毛利族人專屬
雖然「TĀ MOKO」是毛利族的傳統文化,不過亦並非所有毛利人也可以得到「TĀ MOKO」。要紋上「TĀ MOKO」除了要堅定遵循毛利族的文化之外,在毛利族的傳統之中,只有部落中的領袖以及於部落中有著崇高地位的族人才可由被稱為「TOHUNGA」的紋身專家為其設計圖騰以及將獨一無二的「TĀ MOKO」紋於面上。除此之外,無論紋身師或是被紋者均須要有毛利族的家族血統(WHAKAPAPA),才可以進行面部紋身「TĀ MOKO」的神聖儀式,再者「TOHUNGA」為其設計的「TĀ MOKO」更可反映出該毛利族人的家族血統(WHAKAPAPA)。
紋面海軍
作為毛利族人的一分子,紐西蘭皇家海軍陸戰隊員RAWIRI BARRIBALL渴望得到被視為神聖的「TĀ MOKO」實屬正常不過之事。然而,根據紐西蘭軍方的規定,即使作為毛利族人,在紋上「TĀ MOKO」之前必須通過軍方的安全檢查,加上作為海軍陸戰隊員,在面對其他國家的軍隊甚至是幫助大眾之時,確實難保他們對面上擁有「TĀ MOKO」的軍人有負面的想法。最終,RAWIRI BARRIBALL由其兄弟花了十小時於其面上譜上「TĀ MOKO」,成為首位擁有完整「TĀ MOKO」的紐西蘭皇家海軍陸戰隊員。
(參考資料:http://bit.ly/2i1Pe9u)
另類意義
世界對部落文化大抵有着男尊女卑的刻板印象,然而在毛利族之中,「TĀ MOKO」絕不為男性專利,不少毛利族的女性亦於面上紋上「TĀ MOKO」。2016年,一位擁有毛利族血統的紐西蘭工黨女議員NANAIA MAHUTA就紋上象徵着毛利族女性地位與權力,以及長大成人的面部紋身「TĀ MOKO」。而且一般毛利族女性的「TĀ MOKO」只會出現於下巴的位置,在毛利語之中更被稱為「MOKO KAUAE」,即紋於下巴的毛利圖騰。紋上「TĀ MOKO」除了是NANAIA MAHUTA希望得到毛利族人所認同的身份象徵之外,更是為了紀念自己成為了國會議員二十年。更甚之,NANAIA MAHUTA希望透過自己的身分加上面上的「TĀ MOKO」,將毛利人的傳統文化帶至紐西蘭,甚至是帶到世界各地。
(參考資料:http://bit.ly/2znkj1I)
消失的一百年
在見到RAWIRI BARRIBALL以及NANAIA MAHUTA兩位毛利族人對「TĀ MOKO」的推崇備至,以為毛利人長久以來亦對紋身甚至紋面為榮的話,實在不盡不實。事關在十九世紀之時,歐洲人開始與毛利人接觸,在兩種文化的交流之下,毛利人在某程度上學習到所謂現代社會的禮節,令面部的紋身變得更加簡約,加上由於波利尼西亞傳統紋身所用到的工具難以進行消毒工序,衞生部於1986年禁止了這項傳統工藝於法屬波利尼西亞進行,直至2001年才得以解禁。是以,大家方可以見到於面上搭載「TĀ MOKO」的RAWIRI BARRIBALL及NANAIA MAHUTA。
「KIRI TUHI」‧ 族外人體驗之法
前文提要,包含着毛利族人家族含義的「TĀ MOKO」只會出現於真正擁有毛利族血統的人之上,若閣下對毛利族的紋身抱有濃厚的興趣,想一嚐擁有傳統毛利族圖騰紋身滋味的話,只可向「KIRI TUHI」埋手。如紋身師又或被紋者其中一方不為擁有毛利族血統的話,即使紋上毛利族的傳統圖騰,亦只可稱作「KIRI TUHI」而非「TĀ M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