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拔生曾憲哲尋回|肉眼檢查無人機萬張相需1周 AI僅用10小時

撰文:楊婉婷 蔡正邦 黃煦緻 梁曉晴
出版:更新:

男拔生曾憲哲Matthew安全尋回,全靠各部門人員在高科技協助下,動用大量人力展開大規模搜索。消防處今日進一步分享無人機及AI技術,指無人機的仿地飛行模式可以逐點自動拍攝影像,再透過AI在短短10小時內分析照片,找出人形物的座標及是人類的機率,準確性及速度遠較用肉眼分析為高。今次拍攝的萬張照片中有約500張偵測出人形物,雖然最終並沒有拍到Matthew,但仍有助收窄搜索範圍。惟消防處強調,科技只是輔助,需靠前線人員的努力不懈才能得到好結果;同時指出近年攀山搜救求助有上升趨勢,呼籲市民行山時要注意安全,結伴同行,帶備糧水及手機。

圖中紅點是男拔生曾憲哲Matthew最後被尋獲的位置,不同顏色的線條是搜救人員搜索過的山徑,而一個個方框範圍則是人員進行深度搜索的位置。(消防處圖片)
+1

消防處高級消防隊長(攀山拯救支援隊)張天瑜指出,消防搜索範圍達10平方公里。由於Matthew身上無通訊設備,不可分析手提電話信號以收窄範圍,只能按不同資訊,包括Matthew的體能、身穿的衣物、最後出現於行善里往花心坑等資訊,來進行分析及部署。消防利用電子地圖的3D形式,對附近山徑及路況獲得基本認識,以便規劃路線,並劃出多個方框面積,每日進行深度搜索。

消防亦利用無人飛行器系統,進一步收窄搜索範圍,包括以無人機拍攝照片製作即時地圖,掌握最新路況,用無人機飛到消防人員較難去到、例如懸崖及密林中的水源,再用AI人形辨識協助搜索,希望可鎖定傷者位置,將座標直接交予地面部隊去提供支援。

在10平方公里搜索範圍中,消防以無人機拍攝逾萬張相,每一平方公里要影約1500張相。以前無人機技術未成熟時要用手動飛行,現時技術較成熟,有不同器材輔助,並會用無人機的程式,例如仿地飛行模式去飛行。無人機照片中有很多不同資訊,包括最新的路況,例如大雨後出現的水源位置、山上臨時搭建的庇護場所、路徑會否被季節性生長的植物遮蓋等,有助取得最新資訊作進一步部署。

然後,人員會以人工智能(AI)圖像分析系統分析飛人機的照片,以前要用肉眼逐張檢付視,20至30秒才看完一張,可能要超過一周才能看完所有照片。現時有AI系統,只要約10小時就可在照片中找出人形物件,並顯示出座標及是人類的機率,再派地面部隊協助確認是否失蹤者。今次系統選出約500張相認為是可能有人,雖然當中沒有拍到Matthew,但系統也幫助篩選出毋須特別尋找的地方,協助收窄搜索範圍,保留珍貴的搜索人力資源。

+2

失蹤者如有手機 可用視域分析及定位儀協助尋人

消防及救護學院院長(事業發展)(署理)李巍表示,由於今次待救者沒有手機,令搜尋難度有增加。事實上,消防有不少新科技是利用手提電話,故提醒行山人士應攜同手機。消防介紹指,如失蹤者攜有手機,可利用視域分析及手提電話定位儀協助。視域分析過往可取得最後發射站資料,透過地理資訊系統,加入地形及樓宇數據做分析,因手機要與發射站溝通,必須要可以直線傳送資料,利用視域分析可分析到什麼地方因山勢或樓宇高度阻擋了信號,收窄搜索範圍,而消防今年5月與幾個電訊商建立基制,可取得失蹤者由懷疑失蹤一刻起的一連串資料,包括發射站位置、國際移動用戶辨識碼(IMSI)的資料,以便作更有方向性的分析;若一電話同時可收到兩個甚至三個發射站的資料,可將幾個發射站的分析資料重疊,進一步收窄搜索範圍。

此外,如果電話打得通,今年起消防試行手提電話定位儀,經視域分析等找出重點位置後,用無人機搭載定位儀嘗試與電話聯絡,逐漸收窄範圍以助定位。

消防亦會進一步發展AI圖像分析軟件,包括加入失蹤者的衣著、加入紅外線相機拍攝的影像,一併與可見光影像作分析,希望提高找到人的機會。不過,李巍強調科技只是協助,最主要靠前線不辭勞苦、努力不懈才能有好結果。

消防籲迷路者勿盲目前行 留在開放地方

消防處亦向市民呼籲,過往數年攀山拯救求助個案大幅上升,其中去年上升六成至1,014宗,當中98%可提供正確地點,餘下約20宗未能提供確實地點,很多時是獨自行山的人,過時無回家而家人報警,由於消防難以確定其地點,要啟動大型攀山拯救工作,往往是涉及很多部門,需時幾日的拯救。

因此,消防處希望市民享受山野時要注意安全,應結伴同行,帶備足夠糧水、手機及足夠電源,勿做較高風險活動,同時呼籲行山人士使用郊野樂行、保安一站通的應用程式,可提供遠足留蹤服務,一旦不幸在山上出事,救援人員可透過服務系統找到事主的最後位置,大大提供找到生還者的機會。若事主發現自己迷路,不要再盲目前行,嘗試建立庇護地點、尋找水源,盡量留在開放的地方,讓無人機有更大機會可拍攝到。

▼警方在山上進行搜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