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品入口商斥食環人手不足 海鮮抵港逾12小時未檢驗恐變壞
自上月底港府頒佈命令,指來自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本港時,均須由食環署人員進行檢測後,本港不少日本食品入口商及供應商均受影響。不過,為保障市民安全,亦只好依當局指令照辦。然而,有日本食品入口商表示,由命令生效後,每次出貨的檢測時間約1個半小時,但昨日(14日)上午的貨物,部份由上午11時擺在機場貨場內,直至今日(15日)凌晨,仍然未能進行檢測。由於貨場為常溫,入口商擔心海鮮等食物會變壞,認為食環署應增加人手應對。現場有不少貨車司機鼓譟:「問食環、問食安中心,無人知,淨係一個字,叫你『等』!」
消息稱,來自日本的食品原本為抽查,但自上星期發現有其中一箱貨物,為來自其中一個禁運的都縣,當局遂加強檢查,每箱都驗。惟負責檢測的食環署人手嚴重不足,日間為3人、夜更只有1人,根本無可能在正常時間內完成逐箱檢測。
根據食物環境衛生署發出的新聞稿指,食環署署長最新發出的《食物安全命令》(《命令》),凡源自日本東京、福島、茨城、宮城、千葉、群馬、栃木、新潟、長野和埼玉十個都/縣,並在2023年8月24日或之後收穫、製造、加工或包裝的活生、冷凍、冷藏、乾製或以其他方式保存的水產、海鹽,以及未經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一律禁止輸入香港和在香港境內供應。至於其他未有被禁止輸入香港的日本水產品、海鹽,以及未經加工或經加工的海藻,食安中心亦會全面進行輻射水平測試,在確認相關產品沒有超出輻射水平的情況下,才放行於市場供應。
稿內亦指出,「根據目前的觀察,大部分日本進口水產食品的檢測時間跟以往大致相若,大都可在1小時左右完成,而連同檢測在内的整體清關時間,一般亦可於3至4小時內完成。」
有日本食品入口商表示,自新法令出台之後,即使政府對他們沒有作出補償之類,但因要令市民食得放心及安全,故仍相當配合檢測輻射。據該入口商負責人所指,新法令後每次有新貨從飛機運抵本港,大約須額外多花1個半小時,以配合食環署人員檢測。然而,昨日有不少入口商,其貨物自昨晨11時左右抵港後,放置在機場貨場的地面,直至今日凌晨仍然未能進行檢測。
今日凌晨2時半左右,貨場內仍有十多輛不同入口商的貨車在等候,有數十板包括日本海鮮及水果的貨物,仍未進行檢測,不少貨車司機鼓譟:「問食環、問食安中心,無人知,淨係一個字,叫你『等』!」
有入口商負責人指,幾十板海鮮放在沒有冷凍的貨場地面等候,雖然有發泡膠保溫,但在香港的濕熱環境,放置十幾小時,恐防會變壞。而且不少客戶會在半夜取貨,待早上開賣,現時所有貨均遲滯,難以向客戶交待。他斥食環署「無安排、無管理、無人手」,希望署方能夠正視,加強人手應對。就現場所見,部份拆開箱的海鮮,其乾冰早已溶化,相信海鮮已經變壞。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發言人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中心十分重視事件,並已立刻跟進了解,當日(14日)情況比較特殊,進口貨品比平常多了60%,而且當中有數個個案因為文件不齊全須補充有關資料,也有出現「貨證不符」的情況因而需待進口商提供文件澄清,以及詳細對照文件資料和貨物,導致需要較長時間處理,這些情况與輻射檢測完全無關。
中心指出雖然進口食品比平常多,但大部分其他進口食品清關時間平均約3.5小時,為了加快處理清關手續,署方派出額外7位同事到場支援,並會持續檢視,適當調配和增加人手配合運作需要,機管局機場三個貨運站均配備冷藏設施供進口商使用,中心會再次提醒進口商,可以按其需要將食品暫存於貨運站的冷藏設施。
中心強調政府首要工作乃保障食物安全,因此必須按既定程序進行檢查,同時提醒業界,確保提供的資料齊全準確,將有助縮短檢查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