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舞獅多失手 行家拆解成因:疫下龍獅團萎縮解散 團員變肥仔

撰文:楊婉婷 黃學潤 鄭嘉惠 林振華
出版:更新:

隨着疫情漸趨緩和,香港社會全面復常,今年新春佳節市面人氣轉盛,睽違多時的舞獅表演亦重現人前,但多段舞獅「採青」失手的影片於網上廣泛流傳,蝦碌場面惹起熱議,有網民更以「三年冇練生疏晒」概括失誤現象。郭氏功夫金龍醒獅團總教練郭文龍將舞獅失手的成因歸納出兩大要點,分別是疫情對行業的影響及公眾的認識不足。

郭文龍細訴疫下三年行業插水式萎縮的苦況,透露多個龍獅團體在無以為繼下忍痛解散,以致人才流失、水準退步。如今疫情雖已退去,但技藝水平難以一時三刻回到疫前高峰,他盼大眾體諒,又預料需時至少三年才能復常。

郭文龍師傅退而不休,仍親自指導團員表演要訣。他坦言目前自己已無教班,多由徒弟做教學,自己主力負責指導團員參賽。(鄭嘉惠攝)

今年元宵佳節,郭氏獅隊在觀塘裕民坊商場巡遊,獅頭在獅尾扶腰支撐下騰空而起,張口咬下懸掛高處的利市生菜,取其諧音「生財」。郭文龍凝神屏氣,看着團員的採青表演完滿完成。郭師傅兩鬢斑白,打扮斯文,看起來不似習武之人,其實他多年來教出無數徒子徒孫,更於多項賽事中屢獲殊榮。如今他已半退休,不再開班授徒,但仍心繫龍獅,每逢表演或比賽皆會指導後輩要訣。

緣份天注定,郭文龍自言一生與龍獅掛鈎,打從娘胎便與舞龍舞獅已結下不解之緣。父親郭永昌師傅生於二戰,童年時在工廠打工賺點小錢,可謂苦悶不堪,伴隨鑼鼓聲翩然起舞的龍獅成為幼時樂趣,長大後也當作副業經營,作為獨生子的郭文龍當仁不讓繼承父親志向。雖然曾發展過其他事業,但數載過後,郭師傅還是重回最熟悉的領域,決心將舞龍舞獅這項特色藝術文化發揚光大。

郭文龍見證龍獅文化半世紀的變遷﹕七十年代,舞獅是傳統武館其中一項要學習的表演技藝,也是鄉村喜慶節日的賀誕常客,但常被冠上「黑社會活動」的負面標籤,難以吸納新人學藝,更遑論弘揚技藝;經前人努力後,舞龍舞獅擺脫舊有框架,搖身一變成為運動項目,形象趨向正面,龍獅師傅開始走入中小學開班授徒,本港隊伍更於大型賽事爭奪殊榮。另外,過往以歷史人物劉關張為藍本的傳統獅頭,配色以黑、紅、黃、綠等為主,予人感覺嚴肅、難親近;近年醒獅的顏色造型破舊立新,變得色彩繽紛和毛絨絨,惹人喜愛,表演亦糅合現代舞蹈、多媒體等元素,洗脫昔日刻板印象。

獅頭在獅尾扶腰支撐下騰空而起,張口咬下懸掛高處的利市生菜。(鄭嘉惠攝)
+7

疫下行業發展插水式下跌 不少龍獅隊退租解散

近年龍獅業算得上是欣欣向榮,但面對2019年中的社會運動、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龍獅業界與絕大多數的行業無異,同樣深受打擊,行業發展呈現「插水式下跌」。

全職龍獅師傳在行內本已屬少數,他們靠商演、教學收入維生,除了旺季如新年、端午、周年晚宴、新店開張等喜慶日子的表演量較多,其他日子只是固定的教學收入及每月1至2場出演費,郭文龍不無苦澀地自嘲全職龍獅師傳的工作是「殉道者」般的存在,而絕大多數的團員都是學生或正職在身,因興趣而參與龍獅活動。

疫情侵來,本港在防疫下要控制人流,九成半的公眾地方商演不獲批出一次性牌照,龍獅教學及比賽雙雙銳減,不少龍獅隊就算毋須付出薪酬,也要租場存放大型道具,最終許多隊伍因入不敷支而選擇退租、解散,大量教練為求生存而轉行賺錢維生,像郭氏般堅持營運的龍獅團隊不多,他們因屬健身中心營運者獲發政府津貼,但仍要自掏積蓄及貸款用作交租、出糧,咬緊牙關盼着疫情退去的一天。

疫情影響下,像郭氏般堅持營運的龍獅團隊不多,他們因屬健身中心營運者獲發政府津貼,但仍要自掏積蓄交租、出糧,咬緊牙關盼着疫情退去的一天。(黃學潤攝)

疫情過去社會復常 團員技藝、身型卻回不去

新冠病毒肆虐三年過去,抗疫終迎來曙光,去年底防疫政策逐步放寬,龍獅團隊商演邀約如紙片般飛來,今個新年鑼鼓聲再次響徹街頭巷尾,久違的舞獅採青表演重現人前,惟大眾聚焦之處,卻是多段採青失誤的蝦碌影片,像是掌控獅頭的團員笨拙地騎膊馬,卻往前翻滾摔下、徒手採青不成,改用紅鉸剪剪繩、獅頭企立於獅尾肩膀時重心傾後,結果頭尾同仆倒。

郭文龍承認疫下龍獅人才流失,即使像郭氏維持二至三名團員做訓練,亦由十一對獅隊大幅縮減至僅餘四對,他慨嘆有團員久未操練,睽違三年回來後竟變成「大肥仔」,再難如往昔般輕盈舞動跳躍。適逢防疫政策放寬,今年新春佳節商演邀約「報復式」湧來,龍獅業界歷盡艱辛後迎來陽春,猶如久旱逢甘霖,生意接個不停,然而,他相信受限聚令所限,人員缺乏訓練,水準必然有所退步,動作生疏而出現失誤;亦估計有團隊或會找來對舞獅不夠熟悉的兼職團員頂上;加上新年期間演出場次多,連同準備工作,工時早七晚十,表演者的體力消耗大,難免會有失準。

對於接連有舞獅表演失手,郭文龍希望大眾體諒疫情對業界的打擊,「所有團能做到不解散,不欠債下維持,已經好厲害」。(黃學潤攝)

盼公眾體諒龍獅團 重回疫前水平料需三年

郭文龍亦替業界人士未獲公平恰當評價而抱不平,他解釋,許多時因大眾對舞獅文化認識不深而有所誤解。事實上,掛菜是由商戶負責,但吊掛的位置、高度及綁法,未必考慮到是否適合醒獅移動、站立或便於一口咬落,「商戶綁時是用梯掛上去,用梯掛多高都可以,醒獅不是真動物,當菜掛得很近頂部,但獅頭是一個大的面罩,會被阻礙,(團員)不能像動物一樣仰頭。如果拿着獅頭強行向後採青,重心便會向後,然後向後跌,其實是危險的」,故較有經驗的帶隊團員會示意商戶重掛,待醒獅繞場一圈後再回來採青,又或者動用紅鉸剪剪繩。對於接連有舞獅表演失手,郭文龍希望大眾體諒疫情對業界的打擊,「這幾年所有的龍獅團,要在不解散、不欠債下繼續營運,已經是很艱辛的事」。

由於香港屬華人社會,令舞龍舞獅表演有一定需求,加上相信政府會為行業發展推廣,郭文龍對行業復甦抱有信心。惟提升技藝水平及培育新進卻非一朝一夕可達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若想舞獅採青要學師一年,想要踏上梅花樁的矮台最快則需三年,他估計業界至少要三年時間才能全面復常。

郭氏的舞獅隊於中環街市表演。創新獅子的顏色造型,看起來色彩繽紛、毛絨絨,惹人喜愛,更糅合多媒體等元素進行表演,例如「LED獅」,洗脫傳統文化昔日的刻板印象,煥然一新。(林振華攝)
+5

▼網上流傳沙田禾輋街市舞獅採青意外▼

+7

▼網上流傳醒獅店門前採青變叩頭▼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