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演唱會︱鏡粉不惜花逾萬買黃牛票 學者: 屬飢餓營銷手法
本地人氣男團MIRROR演唱會將於七月底開鑼,當時一票難求,究竟「鏡粉」是如何千辛萬苦覓得一張飛?記者訪問兩位資深「鏡粉」,她們透露,經歷多次優先訂購的內部門票,仍然失敗而回,最終向「黃牛」入手,花費比原價多數千元。亦有人曾參加兩個寬頻計劃才換得門票。有學者表示,搶購門票體現出稀缺性原則的概念,贊助商推出購買電話月費計劃送票的銷售手法,是提供了一個 justification(理由)予消費者,為自己不理性消費提供「理由」。
鏡粉申請數張信用卡 爭取優先訂購仍落空
鏡粉Sandy表示,購票過程一波三折,早於4月尾「鏡圈」已收到消息,Citi The Club信用卡將推出優先訂票,她認為公布時間倉促,有鏡粉未能在限時內成功申請信用卡,例如因入息審批原因被拒,她本人雖然成功申請信用卡,不過仍然訂票失敗。
至5月中,虛擬銀行Mox Credit又推出優先訂票,Sandy再循此渠道訂購,不過到開售當天,Mox 的應用程式已出現「死機」情況,若沒有預先登錄帳户,記下虛擬信用卡號碼、安全碼等資料,亦不能成功購票。至於MIRROR官方歌迷會「MIRO」推出抽籤認購活動,名額只有2500名,在僧多粥少下,她與許多粉絲再次鎩羽而歸。
無計可施下,Sandy於是向「黃牛」購票,花約5千元買「頭場」,但現時仍未取票。她明白網上代購風險高,故曾與「黃牛」賣家制定交易合同,要求雙方一式兩份簽署,合同上列有交易時間、金額、身份證頭四位數字,以保障雙方。而Sandy 在取「黃牛飛」前,為了確保一定「有騷睇」,仍繼續求票,最後透過特別場公售的途徑成功買票。她表示兩場均會親自入場捧偶像。
全家總動員加入歌迷會排隊 追星熱情逐漸磨蝕
另一位鏡粉Samantha (化名)指,由一年前開始追星,會為偶像設計、自製、派發應援物。她明言,早前演唱會售票一事,令她的熱情開始磨蝕,「我真喺好嬲想脫粉」,當日她由早上10時,一直在電腦、電話前守候,直至晚上8時,足足等候10小時,嘆指「真喺好嘥時間,全日就睇住個網頁『重試中,3,2,1。』,我買唔到飛,唔開心到喊。」
她的丈夫早前更特意加入歌迷會,繳交會費,為太太抽籤,可惜無果。丈夫幾經辛苦,終在城市售票網購到兩張門票。「我明白要將門票留俾贊助商,但當鏡粉喺咩?得三成公售,實名制又點喎!」她認為,至少需要將公開發售門票由三成提升至五成。
去年曾花逾數萬元買兩年寬頻計劃 終換取數張門票
粉絲固然希望用正常途俓去購票,但一票難求,終究用高昂價格向「黃牛黨」買門票, Samantha指,上年MIRROR成軍兩周年演唱會,她曾瞞著家人,光顧相熟「黃牛黨」,用1萬2千港幣購入一張門票,比原價$1380 高出約8倍價錢。她續指「我上年仲幫兩間屋升級寬頻計劃,綁定2年,我奶奶仲問『點解個電視無端端有波睇?』」,最終Samantha 花費約2萬5千元,換取四張《網上行夢想系MOOV LIVE: Music On The Road》「六子」的音樂會門票。
Samantha曾替朋友向「黃牛」取《Chill Club音樂會》門票,結果見面後,就得悉賣家身份,是與贊助商有關的保險公司經紀,門票索價1千元至4千元。
被問到往後還會否像現時般支持偶像,她仍在猶豫說「唔知啊⋯⋯鍾意咗咁耐又唔甘心(無得睇)」,唯有捱貴票買「黃牛」,一睹偶像在台上的光彩。
學者指屬飢餓營銷手法 月費送票提供理由予不理性消費者
對於粉絲不理性搶購門票行為,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戴先熾教授表示,搶購MIRROR演唱會門票體現出稀缺性原則的概念,由於供不應求,消費者會抬高貨品的重要性,認定貨品比原本價值更值錢,「鐵粉」(忠實粉絲)亦會因為自身身份認同,因此願意花幾萬元買一張價值幾百元的門票。
例子就如蘋果手機以及奢侈品的營銷手法,只會放售小量貨品,甚至會標榜產品為「限量版」。若消費者希望成為第一批擁有的買家,就會不惜花重金、甚至通宵排隊購買。以上所述屬一種飢餓營銷手法,意旨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以刺激消費者購買慾望。
至於有演唱會主辦商贊助商推出購買電話月費計劃,「免費」贈送演唱會門票。戴先熾教授認為此屬一個聰明的銷售策略手法。理性的消費者並不會貿然花巨額買一張門票,而這個手法就提供了一個justification(理由)予消費者,讓他們認為自己不是亂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