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例風波一周年|《丘品》記者直擊開槍後情緒受困、遭起底恐嚇

撰文:鄧栢良 黃偉民
出版:更新:

去年6月起反修例風波掀起的警民衝突不斷升級,其中去年11月11日,網民發起的「黎明行動」是規模最大的示威之一。當日西灣河1名警員開真槍,1名示威者中槍倒地,網媒《丘品新聞》把開槍過程拍下,片段被警方及主流媒體引用,成為其中1條最震撼的新聞片段。《丘品新聞》獲得了知名度,直播收看人數攀升,但拍攝片段的記者「丘B」卻一度情緒不穩,並自問:「自己都係年輕人,如果我中槍又會點?」
2019年是香港最動盪不安的一年,全港18區均淪為「戰場」,激烈的警民衝突幾乎每周都上演,記者在前線待得愈久,受傷機會愈高,除了有可能遭警察強力阻撓採訪,亦成為不同陣營市民的磨心,屢次受到市民敵意騷擾,部份記者遭「起底」,甚至收恐嚇信威脅,可謂身心俱疲。這一年,記者唔易做。

《丘品新聞》記者「丘B」拍攝整個問槍過程後,一度情緒不穩。(黃偉民攝)

《丘品創作》原是製作娛樂節目內容,自開創《丘品新聞》以來,一直跟進反修例示威活動,旗下員工由製作輕鬆題材的內容,轉為報道沉重的社運新聞。前線記者丘B、丘C及丘E猶記得,去年6月《丘品新聞》初登場甚少人觀看,例如8月23日直播反修例人鏈活動時,就只有17名觀眾。但經過1年努力,《丘品新聞》漸為網民認識,而去年11月的西灣河開槍事件,更令到觀眾人數大幅上升,惟有此成果,其實是耗費不少記者的心力去達成。

為《丘品新聞》打響名聲的西灣河開槍事件,拍攝片段的是受訪3名記者中,年紀最輕的丘B。他仍記得警察開槍一刻,自己當時「未識驚」,仍能冷靜地拍攝整個過程,黑衫少年倒地後,丘B趕緊上前詢問其情況。數分鐘後,防暴警員到場驅散附近人士,場面平靜下來,丘B抑壓着的情緒卻突然爆發,「喺直播到喊咗出嚟,收唔到聲」,附近街坊見狀,遞上紙巾供他拭淚。

去年11月11日,網民發起的「黎明行動」是修例風波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之一。當日西灣河有1名警員開真槍,1名示威者中槍倒地。(《丘品新聞》片段截圖)

回想那一幕,丘B認為記者在新聞直播期間不宜流淚,唯有不斷向觀眾道歉,「因為做緊記者職責,唔可以有過多嘅情緒,但總係一個人,始終按捺不住」。

也許因為開槍的畫面過於震撼,丘B始終不易釋懷,他認為自己畢業後便到《丘品創作》工作,歷練不足,遇到大事會不知所措。當時腦海亦浮現許多想法,「自己係年輕人,中槍男仔又係年輕人,如果自己中槍又會點?點解香港會有呢啲事?」當日回家後,他「食唔安,瞓唔落」,坦言「試過搵好多人傾,又試過匿喺間房,一個禮拜唔講嘢」。事隔半年,他仍有陰影,走在街上時如聽到「嘭」一聲、或有人衝向自己的方向,身體都不其然震動,心跳加速。

當日衝突場面平靜下來,丘B抑壓着的情緒卻爆發,並在直播期間哭了出來,且收不了聲,附近街坊見狀,遞上紙巾供他拭淚。(黃偉民攝)

除了衝突場面造成心理陰影外,香港社會陷入極度撕裂的狀態,記者採訪時,在衝突現場面對警員及不同陣營示威者,屢次受到不合理、甚至暴力對待。例如去年6月30日撐警集會中,《香港01》、《眾新聞》及《大公報》記者都曾被撐警人士襲擊;無綫電視記者亦曾多次被示威者襲擊、阻擋攝影機,採訪車或攝影器材被毁。

談到被暴力對待,《丘品》記者亦身受其害,去年12月,記者在順利紀律部隊宿舍外採訪,突遭數名男士推撞及箍頸,有人更一度想強搶記者電話。本年4月,丘E直播期間被警員截查,採訪工作被阻礙,警員更要求她熄機,並公然在直播鏡頭前讀出其身份證資料,情況與《立場新聞》記者之前的經歷相似。記協自去年6月起,就記者遇襲、被阻撓採訪或惡意針對,至少發出40份聲明譴責警方及部份示威者。

縱使離開示威現場,前線記者亦可能不得安寧,不少記者遭「起底」,個人資料及生活照在網上或社交程式被公開瘋傳。《丘品》的受訪記者表示,公司有一半人收過恐嚇信,且不僅寄到公司,更送到記者的住所,內容主要是鬧「曱甴」、「垃圾傳媒」等,更有人曾致電記者的父母謾罵,顯然有人已將他們「起底」。他們坦言擔憂人身安全,因此,採取「丘B」、「丘E」及「丘C」作為記者代號,除了令觀眾增加親切感,也有保護記者身份之意。丘B指,家人也認為他的工作有危險性,怕他會受傷,叫他考慮是否繼續做記者,而丘E則稱已開始學習自衛術防身。

「丘C」(左)、「丘E」(中)及「丘B」(右)表示,公司有一半人收過恐嚇信,且不僅寄到公司,更送到記者的住所,內容主要是鬧「曱甴」、「垃圾傳媒」等。(黃偉民攝)

持續衝突令社會又陷入前所未有的撕裂,記者及不少市民都會感到情緒受困擾,需向專業機構求助。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 (Eliza)表示,自去年6月起,紅十字透過現場、「Shall we talk」預約服務及熱線,已接觸超過1600名市民。

張依勵博士指,紅十字會團隊接觸求助人時,會先確認他們的反應屬「危機常見反應」,抑或是長期困擾的個案。張解釋,不少求助人剛經歷社會衝突,都會出現「危機常見反應」,即身體仍以為處於危機中,感到不安全、驚慌或發惡夢。張指,此等反應屬人之常情,未必是長期徵狀,團隊會以「心理急救」的方法,讓求助人知道這一刻已經安全,讓他們平靜、放鬆及減壓,例如勸籲求助人少看衝突新聞,穩定求助人心理狀況,避免重複受創,而大部份人經過「心理急救」後,隨時間過去,便能回復正常。

香港紅十字會臨床心理學家暨心理支援服務主管張依勵博士。 (資料圖片)

惟有少部份人受影響較大,情緒受困情況持續數星期或1個月以上,甚至上班無法專注或難以入眠,影響日常生活。這類人士則需要接受臨床診斷,看看是否患上抑鬱症、憂慮症及創傷後壓力症,以便安排治療。張依勵指,這類求助人或出現回閃(Flash back)狀況,如工作期間,眼前突然閃過衝突場面,就如重新再經歷衝突,又或以發惡夢形式呈現衝突場面;有些人又會害怕重回衝突現場,或到場後心跳加速,表現得非常警覺等。

張續指,心理學上亦有所謂「創傷喚醒物」概念,即生活環境中見到或聽到的場面、特定場境、特殊日子或紀念活動,亦會令人聯想到當時的創傷,而勾起其後情緒。張指,過去數個月都有人向紅十字會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