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學生義工為撲口罩慘被呃35萬元 警搗口罩騙案集團拘無業情侶

撰文:黎靜珊 鄧詠中
出版:更新: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下,巿民連月來不斷撲口罩,騙徒亦乘機出動。警方2月初開始陸續接報,有市民指在網上訂購口罩後收不到貨,懷疑受騙。
警方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表示,截至今日為止,警方共接獲1860宗網購口罩騙案,涉及逾3900名受害人,損失金額共約5700萬元。最大宗騙案為一家本地醫療公司,2月中收到來自外國口罩供應商的釣魚電郵,被騙去2000萬元。新界北總區接獲另1宗涉及126名受害人的案件,案中1名在非牟利組織當義工的學生被騙35萬元,警方追查後鎖定一對無業情侶,並搗破該口罩騙案集團共拘捕4人。

經過2個月追查,過去5日網罪科聯同各警區人員採取「孤峰行動」,突擊搜查全港多個地點,合共拘捕31人,包括18男13女,年齡介乎16至61歲。(鄧詠中攝)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2月初成立內部協調指揮中心,統籌有關口罩騙案的調查工作,經2個多月情報搜集和分析,鎖定涉案騙徒後,過去5天網罪科聯同各警區人員採取「孤峰行動」,突擊搜查全港多個地點,合共拘捕31人,包括18男13女,年齡介乎16至61歲,各人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及串謀詐騙。被捕人士共涉及145宗詐騙案,涉及逾400名受害人,損失金額約300萬元。警方在行動中檢獲一批電腦設備、智能電話及提款卡,會再進一步調查。

東九龍總區刑事總部及新界北總區刑事總部,分別搗破涉及122和126名受害人的犯罪集團,共拘捕6人。新界北總區重案組高級督察吳淑怡指,1月下旬有人在網上平台刊登廣告,訛稱有大量口罩和酒精搓手液出售,承諾2月初陸續發貨,吸引逾200名買家訂購。受害人將款項存入指定銀行戶口或轉數快戶口,其騙徒以不同借口拖延發貨,其間曾向受害人派發應急口罩,以延後事件曝光,最終失去聯絡。

警方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騙徒以相同手法在同一網上平台開設帳戶,在3月初進行新一輪詐騙,整宗騙案涉款逾130萬元,其中最高金額的騙案涉款逾35萬元,受害人為1名學生義工,他負責協助1間非牟利機構購買口罩。警方追查後,相信是一對無業情侶操控該詐騙集團,本月15日在旺角、油塘、半山採取行動,共拘捕3男1女名疑犯,年齡介乎22至61歲,他們涉嫌串謀詐騙,分別報稱會計師、無業和退休。案件仍在調查中,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譚威信表示接獲約200宗網購口罩騙案,受害人超過260名。4月15日至20日期間,突擊搜查全港多個地點,拘捕4男7女,年齡介乎16至42歲,涉嫌干犯以欺詐手段取得財產罪。目前最大宗案件涉及122名受害人,涉及金額逾10萬元,2月初有人在社交平台訛稱有口罩出售,並聲稱於月底發貨,惟受害人存款後該社交平台關閉。警方接獲報案後鎖定2名男子,4月15日在油麻地和將軍澳拘捕2名19歲男子,涉嫌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2人分別報稱髮廊助理和侍應。案件仍在調查中,不排除有更多受害人或有更多人被捕。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高級督察李立民呼籲市民網購時保持警覺,對首次光顧的網站做資料搜集,留意是否新開的網店及顧客評語,並要搜尋其電話和地址有否被網民列入黑名單,另亦應避免大手買入,盡量要求面交或貨到付款。他又建議市民留意國際禁運抗疫物資的新聞,再對比網店聲稱的口罩來源地,以判斷訊息真偽。如懷疑受騙可致電警務處防騙易熱線18222查詢。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警司(情報及支援)陳樂生表示,騙徒抱「搵快錢」心態,主要假扮賣家犯案,常用手法有2種,第1種騙徒設立假網站,或者寄出釣魚電郵,等待受害人上釣;第2類騙徒透過不同網上平台,主要是本地人常用的社交平台、二手買賣或網上拍賣網站,接觸受害人。共通點是騙徒都會訛稱有口罩出售,當他們收到騙款後,不發貨並失去聯絡。除了單獨犯案外,部分騙徒以小型集團式運作,首先誘使其他人出售或轉讓一些銀行戶口,然後利用這些傀儡戶口收取詐騙所得的款項,增加警方調查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