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弱無依】貧病失妻兒黃伯望有安樂死 學者:可選預設醫療指示
「安樂死可以解決好多病人嘅痛苦」黃國萬淡然的說。對黃伯而言,這想法一直他腦海中縈繞不去。
雙老照顧的辛酸與痛苦,相信並非常人能體會,卻有很多人在經歷中。
現年82歲的黃國萬因擔心自己離世後,無人再照顧當時76歲的癱瘓妻,前年忍痛以竹製「不求人」壓死妻子,其後自首。今年一月初,他獲法官法外開恩判囚兩年,案件審判期間,立法會議員張超雄為黃國萬伯伯寫了三頁的求情信,信中提到黃伯孤立無援,黃伯認為,若政府能推行安樂死,同路人都可得到解脫,「只有生活有經驗、受過折磨嘅人,先會明白點解我會提出要有安樂死」。
兩老晚年喪子 萌生「安樂死」念頭
黃伯還柙18個月,扣去假期,於年初獲釋。日前他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他認為社會上遇到不幸遭遇的人有很多「希望將來社會進步咗,我哋呢啲咁嘅窮人就冇咁辛苦。因為窮無本事送太太去醫院,只可以自己照顧。」黃伯一生坎坷,他於47歲時得了兒子,惟兒子於24歲時得知患有癌症,絕望非常,一天他兒子從大廈上一躍而下,兩老晚年喪子。事件令他萌生社會上應要有安樂死的念頭「幾十年前已經有呢個諗法,點解一個人病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嘅絕望時候,唔畀佢好好咁走?所以個仔驗到絕症之後,先會跳落嚟,發生呢個悲劇。」
點解一個人病到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嘅絕望時候,唔畀佢好好咁走。
安樂死的議題一直備受爭議,當中斌仔爭取安樂死的過程,曾引起迴響。時間回到1991年,當時一場意外,令鄧紹斌(斌仔)到中樞神經折斷,他自此頭頸以下的身體動彈不得,需以輪椅代步,甚至需用呼吸器輔助呼吸。斌仔於2003年曾去信時任特首董建華要求安樂死,至2004年,有立法會議員於立法會上公開朗讀斌仔要求「安樂死」的信件,令社會掀起相關討論。
一直協助黃伯的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縱使安樂死於全世界各地都存在爭議,亦應該鼓勵人求生而不是求死,但香港應該將議題拋出來討論,因長期病患者或生命到末期的長者有很多的困苦,當他們認為再生存下去沒有意義時,從人道角度而言,或許安樂死是他們的一種選擇,「當冇好轉嘅機會時,從人道立場去考慮,安樂死可以拎出嚟作為公共議題去考慮。」
時間對我來說已經毫無意義,每天望著時鐘的秒針移動,一秒一秒的過去,我在等甚麼?原來是等死亡一刻的來臨,沉悶而冇意義的時間實在寸多,我想終 止這無了期的等待,可是我就連自殺的能力也沒有每日都是活在孤獨、寂寞、 無奈、痛苦當中,根本就是為生存而生存,這些精神折磨 ,不足為外人道。
現時只有少部分地區推行合法安樂死及輔助自殺,包括荷蘭、比利時、加拿大、美國少部分州份、澳洲維多利亞州等,不過都需在某特定條件下才可進行。安樂死以外,預設醫療指示,會否是另一個選擇?截至2018年,全球最少有20個國家及地區,已為預設醫療指示立法,如英格蘭和威爾斯、新加坡和澳洲一些省份,讓重病病人自行選擇在指定情況下不接受某些維持生命治療。
「預設醫療指示」是一份根據個人意願而訂立的指示文件,若指示人患上嚴重或末期致死的疾病時,他可自行選擇是否執行延續生命療法,當簽妥後,預設醫療指示在病人喪失精神上的行為能力時生效。
根據醫管局數字,2012年至2018年間只有5561份向醫管局作出的預設指示。
預設醫療指示推行近10年 今年再展開公眾諮詢
自斌仔相繼去信時任特首董建華及立法會後,有人提出應尊重病人的意願,故建議病人在精神上仍有自主能力時自行「預設醫療指示」上表達書面意願,政府就事件於2009年向公眾諮詢。惟社會間對此話題仍有所忌諱,政府在2010年決定「未適宜以立法形式推行有關安排」。不過,醫管局同年以行政方式推行預設醫療指示。至今年9月6日,食物及衞生局就有關預設醫療指示和病人在居處離世的晚期照顧立法建議再次展開公眾諮詢,公眾可於12月16日或之前發表意見。
醫管局其後由2012年8月起,將病人簽署紀錄存儲於臨床醫療管理系統 (Clinical Management System),目的為標示及提醒醫生病人有經本局醫生見證簽署的「預設醫療指示」紀錄。自推行以來,簽署的病人數目逐步上升。2012年8月迄今,過往數年共有5561份簽署的「預設醫療指示」。
較多健全人士欲加入 惟計劃未能支援
香港老年學會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表示,他曾在多個講座中提及預設醫療指示,席間都會有六、七成人感興趣。惟現行指示列明,如非有末期病、器官衰竭及成為植物人,都未能進行指示;但病人必需在清醒的情況下才能簽署指示。他希望局方能參考其他國家以改善預設醫療指示的發展,「好似諮詢文件提到嘅新加坡咁,當地鼓勵未有嚴重病患嘅人都參加計劃。而且係用中央登記,即係好似就算唔係醫管局醫生,私人執業或者私家醫生都可以登記。」
他指出,現時社會預設醫療指示認識有限,令社會推動力較低。梁指,即使現時醫管局內的醫護人員都未必清楚預設醫療指示的細節。他強調,立法是為了釐定預設醫療指示內的所有細節,以保障醫護人員法律責任。他直言,過去十年,由於指示條款不明確有醫護人員擔心,若不提供搶救後會否被病患家屬追究,因此過去使用人數偏低。
梁萬福認為,安樂死爭議大,相信未來10至20年都不會討論安樂死。他指出,現階段改善長者生活及醫療質素較為重要。
執行預設醫療指示 家屬為最大阻力
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總監樓瑋群指,礙於華人社會,港人對生死教育難免有所忌諱,她希望政府就預設醫療指示進行諮詢,能帶給社會一個正面的討論,提升病患及家屬對預設醫療指示的認識。「預設醫療指示係對生命教育嘅延續,大眾未必了解呢個指示係咩一回事,愈早開始對呢樣嘢有認識,令大家都可以有一個心理準備,亦可以尊重到病患自身嘅意願。」她逐指,很多時當有病患欲執行預設醫療指示時,家人往往是最大阻力,反令他們承受額外痛苦,「所以經過討論,先有機會有改變,而且愈早開始愈好。」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曾表示,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有關部門一直致力改善本港的晚期照顧服務,讓病人得以善終。不過,樓瑋群認為,推行預設醫療指示並非因人口老化問題而「唔想醫或者唔夠床位」而是尊重病患意願。她直言,預設醫療指示需要病患及其親屬齊心一致方可成事。樓瑋群又指,由於現時未有正式立法,預設醫療指示執行框架不清,難免令醫護人員等混淆,她盼進行諮詢及立法後可以有一個更清晰的界線讓醫護人員執行指示,讓病患生命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