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FB帖文尋死念 社工:屬求救訊號 宜提值留戀事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持續,涉輕生案件有上升趨勢,今早兩宗企圖自殺事件,多名網民趕到金鐘尋人,最後及時制止有關行為。有學者認為與社會氣候低沉有關,傳媒要小心處理有關報道,以免出現漣漪效應;市民亦要多緊與有自殺念頭的朋友溝通,化解他們心中屈結。
不應刪除fb帖子 宜多加聆聽
對於事主在Facebook群組提出尋死念頭,華員會社工主任分會主席梁建雄認為這是一個求救訊號(seek for help),群組管理員不應刪除其帖子,反而要多加聆聽。通常出現尋死念頭的人士都認為自己「生無可戀」,聆聽者可以提醒他們值得留戀的事情,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一條狗或貓,令他們感到「生有可戀」。
梁建雄指新聞媒體在報道有關自殺新聞時,不要美化或浪漫化其輕生原因。因為本身情緒受困擾或生活處理困境的人容易受外界環境動搖,絕望的社會加強他們尋死的衝動;美化或英雄化自殺新聞,會令人產生誘因,錯誤地認為「生前不堪,死後有人關注」。
西方社會運動後 甚少出現自殺潮
縱使西方社會經常出現社會運動,但甚少發生運動低潮或失敗後的「自殺潮」,梁建雄解釋外國最終可透過選票或參政,實現某種目的,惟香港沒有健全制度讓市民發聲。一般來說,社會陷入戰爭狀況或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時,甚少出現自殺個案,此時市民會認為社會陷入低潮,必須努力生活。反之,當社會突然出現大變化如金融海嘯,便會有人承受不了突如其來的壓力而選擇輕生。
心理學家:示威者需要「靜一靜」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萬家輝博士指世界衛生組織及新聞專業機構都有處理自殺新聞的指引,主要是不要大肆宣導自殺的消息,以免令市民大眾聽得太多、資訊太頻繁。萬家輝認為示威者需要「靜一靜」,因為很多自殺相關研究顯示,「有呢幾單後,會出現好多模仿者學習或追隨」。續指,有關自殺消息容易激發一些較緊張的參與者,令他們萌出模仿的念頭。
今(3日)早上發生兩宗企圖自殺事件,他們均有在網絡發表對社會不滿的言論。凌晨時份,一名男子聲稱要在Facebook群組「西環變幻時」發帖文指將會在太古廣場跳樓,大批網民及議員擔心其安危,自發到金鐘一帶尋人,「大海撈針」近十小時,最終在IFC尋獲事主。
另外,一名自稱「旺角佔領區女村長」的女子今日上午在telegram群組透露有尋死念頭,網民立即轉發其訊息後,在金鐘海富中心往政府總部的天橋上尋獲她,女村長當時情緒失控、不斷哭泣,欲走向天橋欄杆時,即有人上前擁抱她,讓她發洩情緒、細訴心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