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虐兒】比郭亞女轟動 70年代十歲女黎淑美案 改寫虐兒處理

撰文:彭愷欣
出版:更新:

5歲女童臨臨去年被虐打致死的事件,引起社會對虐兒問題的關注。回顧過去轟動一時的虐兒案件,1986年發生的「郭亞女事件」最深入民心,但要數影響最深遠的虐兒案件,相信是發生在1978年10月的「黎淑美事件」。當年僅十歲的女孩黎淑多處骨折,獨自走入警署報案,喚起公眾意識到虐兒問題,間接催生了防止虐待兒童會,數年後,政府訂首套處理虐兒個案的程序。

「黎淑美事件」促防止虐待兒童會成立

1978年10月,十歲女童黎淑美,獨自走入觀塘一間警署,小女孩當時遍體鱗傷、身體有多處骨折、頭髮被人扯下來。十歲的她,體重不足40磅。事件引起了社會對虐兒的關注,更促使了一群志願人士成立「防止虐待兒童行動組」,關注本港的虐兒問題。當時行動組成立了熱線,一年內接收到300多個有關虐兒的查詢,揭示有必要關注本港的虐兒問題,1979年「防止虐待兒童會」正式成立,1981年,政府訂下了一套處理虐兒個案的程序。

「郭亞女事件」成經典虐兒案

1986年發生的「郭亞女事件」則是本港虐兒案的經典案例。1986年,傳媒揭發6歲女童郭亞女懷疑被其患有精神病的母親,長期幽禁在葵涌葵興邨的住所。原來,1985年11月社署已跟進事件,有社工曾五次嘗試入屋了解事件均被拒。

當傳媒揭發事件後,基於擔心女童母親情緒不安對女童造成危險,時任社署署長的陳方安生,決定引用《保護婦孺條例》,由警方及消防破門將郭亞女救出,而女童母親則接受精神病治療。社署作出破門的決定,在當時引起社會的抨擊,認為是強行將兩母女分開,當時政府就事件進行檢討,建議應盡量避免破門入屋,社署更成立了緊急個案社工隊。

張醫生稱,近年疏忽照顧兒童的個案有上升趨勢。(蔡正邦攝)

2017年至18年間,防止虐待兒童會收到1,289宗的熱線求助及諮詢,當中有214宗為懷疑虐兒個案,防止虐待兒童會主席張志雄稱,近年疏忽照顧的個案有上升趨勢,因醫院替初生嬰兒進行驗毒計劃。社會福利署提供的資料顯示,2018年首9個月共有793宗虐兒案,當中有136宗涉及兩歲或以下的兒童。

醫院安排初生嬰兒小便驗毒

張志雄透露,近年若父母是藥物濫用者,兒科醫生會根據婦產科紀錄的病歷,為初生嬰兒進行小便驗毒,張志雄舉例指,若母親於懷孕期間吸食鴉片,藥物會經血液去到腹中胎兒,令他在母體內受到藥物影響,一出世藥物成分降低了,初生嬰兒會有戒毒反應,出現抽筋等情況,醫生需要用藥物幫助嬰兒降低影響。因此,鑑於多了為初生嬰兒驗毒,疏忽照顧個案有上升。去年1月至9月期間,社署保護兒童資料系統共錄得793宗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其中介乎0至2歲的個案共有136宗。而2017年社署紀錄的947宗虐兒個案中,有222宗受虐兒童為2歲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