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潔瑛逝世】最後歲月 赤柱開懷 社工:社區康復特殊好例子

撰文:郭倩雯
出版:更新:

被外界冠上「瘋癲」一詞的藍潔瑛,自遷進赤柱馬坑邨後,在一眾街坊的陪伴下情緒漸趨平復,回復昔日甜蜜美容。有社工指,藍潔瑛是社區精神復康服務的特殊成功例子,在赤柱得天獨厚的環境與文化下慢慢療傷,控制其病情。

自2006年起,本港開始推行社區精神復康服務。讓精神病患者在社區中接受心理社交康復治療,持續地學習面對病患帶來的身心轉變。截至2018年,全港約有17萬名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康復。

香港政府華員會社會工作主任職系分會主席梁建雄認為藍潔瑛在赤柱社區康復是個好例子,亦是個特殊例子,因為香港大部分地區都不符合社區康復的條件,「嘈係精神病患者嘅致命傷」,而赤柱既寧靜又有濃厚文化藝術氣息,符合推行社區精神復康服務。

赤柱寧靜、藝術文化濃厚 適合精神病患者康復

赤柱位於香港島南端的海岸線上,由山、海、低密度的建築物建構而成。比起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香港市區,赤柱顯得平易近人得多。白天的赤柱不會傳出吵鬧的汽車聲音,亦沒有人來人往的喧囂聲,為無業的精神病患者提供一個寧靜的社區環境,即使足不出戶,都不會有學校鐘聲、汽車響按聲打擾。日落後,赤柱海旁一帶漸趨熱鬧,街頭表演、街頭賣唱者陸續埋位演出,為赤柱演奏出一首又一首舒適音樂,這個放慢生活節奏、藝術文化濃厚的社區正適合精神病患者在此進行社區康復。

赤柱位於香港島南端。(資料圖片)

赤柱居民受環境影響變得和善

梁建雄認為社區環境與文化有相輔相成的關係,當赤柱社區環境凝造一種舒適、宜居的感覺,其居民亦會受環境因素影響,變得大方包容。因此,藍潔瑛遷進赤柱後,即使做出異常行為、失控大叫,惟赤柱街坊從未有半點怨言,不戴有色眼鏡只視她為普通人,更有街坊主動結識她成為好友。

本港難全面推行社區精神復康

藍潔瑛一例證實,在合適環境下推動社區精神復康服務對精神病患者有正面影響。惟香港是個繁華都市,合適地區屈指可數,僅得南丫島、坪洲、西貢等遠離煩囂地方。梁建雄批評政府不重視社區精神復康計劃,在規劃市鎮時未有顧及精神病人的需要,大多數是高樓林立,人煙稠密的嘈吵地區,因此香港基於社區環境限制,難以推行全面的社區精神復康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