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Bones】填好廿張身體紀錄表 屍骨發言人:人死後仍有價值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骨頭,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東西。它不會說謊,猶如一個穿越時空的時間囊,記載著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印在《屍骨的餘音》封底的一段文字,李衍蒨為本港撰寫了首部有關法醫人類學的著作,除了講述腐屍起骨、在世界各地掘墳等奇遇外,亦希望透過書本,帶出法醫人類學家對生死的看法,「人死後仍有價值,透過研究,會發現極重要的醫學資訊」。她亦早填好20份表格,詳細記錄自己的身體細節,笑言一旦失蹤,家人可憑此加快尋人過程。

李衍蒨周六(18日)出席香港生死學協會與拉法醫治中心合辦的「生死書房」活動,介紹新書《屍骨的餘音2》。 (余睿菁攝)

法醫人類學家有著與亡靈「溝通」的本領,尤其在發生過戰亂的地方,每副骸骨均是歷史的見證者。李衍蒨數年來處理過數百副屍骸,收集戰犯罪證,為被欺壓的一群討回公道,亦為他們尋回身份,是充滿人道色彩的工作。

男觀眾坦言未能接受液體化火葬

李衍蒨本月中(18日)出席香港生死學協會與拉法醫治中心合辦的「生死書房」活動,介紹新書《屍骨的餘音2》,亦向觀眾講解法醫的基本工作,以及在各地工作的奇遇。年約60的盧先生對席間提到的液體化火葬感到新鮮,惟他坦言難以接受,「明白這是新興的綠色殯葬,但最後死者會化成一灘啡色液體,送到污水渠,感覺像醫療廢物一樣」。另一名觀眾盧小姐則表示,骨頭能道出死者在生時的故事,故十分尊敬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

盧先生坦言未能接受新興的液體化火葬。 (余睿菁攝)

遺體具醫學研究價值

很多人認為,死亡是一切的結束,剩下的軀體也無作用,在法醫人類學家眼中卻並非如此,「人死後也有價值,除了收集罪證,讓真相曝光外,透過研究,也會發現極重要的醫學資訊」。李衍蒨曾處理過不少來自十八或十九世紀的骸骨,從骨頭發現極珍貴的醫學資訊,「看到一些多年前可致命的疾病痕跡,用於醫學研究上,可防止人類下一代再死於該病」。在外國,即使是一些無人認領的骸骨,如用作醫學研究用途,仍為人類帶來極大貢獻,她視之為回饋自然的一種方式。

骨頭,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東西。 (受訪者提供圖片)
「骨頭,是肉身唯一可以留下的東西。它不會說謊,猶如一個穿越時空的時間囊,記載著一個人一生的故事。」
《屍骨的餘音》
李衍蒨(右)踏遍地球戰亂角落,仔細檢驗每副骸骨,盼為遺體鑑定出身分。 (受訪者提供圖片)
盧小姐表示,骨頭能道出死者在生時的故事,故十分尊敬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余睿菁攝)

填好20張表格 列明身體資料

踏遍地球戰亂角落,可有想過自己安危?李衍蒨坦言亦有擔心,「經常處理無人認領的屍骨,有想過如果自己失蹤怎麼辦」。法醫人類學家工作時需仔細記錄每副骸骨的資料,她也一早填好20多張表格,「牙科資料、X光片、哪種曾經骨折、哪裡做過手術等,全部記錄在案」,她把這些「人生經歷」整理後,將收藏位置告訴家人,笑言萬一自己失蹤,家人可立即將資料派上用場,加快尋人過程,也省卻他們在徬徨時的費神工夫。她強調交代身後事毋須拘泥於形式,更舉例指外國一些殯儀師,生前撰好一封電郵給親友,交代個人資料及物品的存放處,「是一封希望永遠用不著的電郵,但絕對有撰寫的需要」。

塞浦路斯為無主遺體提供棺木及墓地

早前有流產父母不滿本港醫療體系將腹中生命當作醫療廢物處置,人道主義者李衍蒨亦有同感。在塞浦路斯,因宗教關係只能土葬,即使遺體無人認領,教會或政府會有補貼,為死者提供簡單棺木及下葬的墓地,起骨後也會放置在存骨房內,「其實一副人骨,只佔兩個鞋盒的空間」,本港對無主遺體的處理則相對官僚,「在公墓將遺體起骨,燒成骨灰後,把同一年逝世的人混葬,不太人性化」。

本港將無人認領的遺體安放在公墓,墓前只有一個號碼。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