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港米】港蔬菜自給率1.7%跌新低遠遜星洲 全面復耕可達25%
全球暖化,農產品收成、運送勢受極端天氣影響,各國紛紛制定政策,包括定下糧食自給率的目標,確保有足夠糧食供應。香港去年的蔬菜自給率只有1.7%,創歷史新低,稻米更近乎全部依靠泰國、越南等地進口,但港府並無制定自給率的政策,情況令人擔心。
本土研究社劉海龍表示,若全面復耕,粗疏換算,本港蔬菜自給率或可提高至25%至27%。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則認為,「全面復耕不是不可,但實際環境是沒有那麼多人耕」。但他認同,港府應訂下蔬菜自給率目標,中短期可逐步定為4%,然後10%。
港米VS進口米 >1:99
塱原、南涌、荔枝窩、鶴藪、錦田、攸潭美、八鄉、二澳……新界近年重植一片片黃金稻田,今年春造至少生產至少逾3400噸「港產米」。稻米作為最主要的糧食,但本地生產卻佔不足1%。香港現時的荒廢農地多達三千八百多公頃,港人是否甘於逾99%的稻米依賴進口?本港又應否制定糧食自給率呢?
60年代改變政策 大米依賴進口
研究本地食物及農業問題的本土研究社成員劉海龍表示,糧食自給率屬於國家層面政策,台灣因為政治因素亦有相關政策,主要計算主糧的重量、熱量,代表一個地區的主糧供給情況。他強調,一些出口國家,如泰國,會有區域分工,負責供給周邊地區某些糧食,而且由國際貿易開始,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絕對自給自足。香港則在60年代政策改變,由泰國進口大米。
內地官員仕途與食物自給率掛勾
2008年,中國內地經歷大雪災,國家及後推出米袋子、菜藍子政策,各省市表現足以左右官員升遷。劉表示,由內地供港的食物途經廣東省,其中深圳自給率低,人口亦比香港多,若如2008年的雪災再襲,運輸大癱瘓之下,香港勢受影響,故香港絕對有需要訂立食物自給率。
劉海龍:蔬菜自給率對港有較大需要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糧食的定義,主糧包括三大類穀物,包括麥類、稻穀、粗糧(即雜糧,諸如大麥、玉米、黑麥、燕麥、黑小麥、高粱)。但劉指出,主糧可以倉存,而且大米一年只有兩造,收益對本地農夫來說不吸引,相反蔬菜難以倉存、雪藏,本地種植的需要更高,認為香港應長遠制定蔬菜自給率。
相對生豬、活禽、海魚及淡水魚,本港的蔬菜自給率為最低。
八十年代 港蔬菜自給率逾30%
去年,本港每日平均生產39公噸蔬菜,蔬菜自給率創歷史新低的1.7%。然而於1970年,這彈丸之地的蔬菜自給率可達47%,1985年也有33%,踏入千禧年代跌破雙位數,並持續下滑。
本港農地漸漸萎縮,包括種植蔬菜的用地,相反荒廢農地所佔的比例就顯著增加。
六十年代40%自給率 捱過左派罷市
香港現時有逾4000公頃農地,其中約3800公頃荒廢。劉海龍提出,若全面復耕,粗疏換算,本港蔬菜自給率或可提高至25%至27%,代表本地生產的蔬菜可供給本地食用量的約四分一,如果減少廚餘浪費,數字更有望提升至40%。他補充,50年前六七暴動,左派大罷市,當時需依靠本地食物充撐,更由警察押送,當時蔬菜自給率正是40%,以歷史事件比較,當時可捱到四日。
四大地產商囤積1,000公頃農地
然而全面復耕面對不少困難。劉稱,四大地產商手持約1,000公頃農地,其餘也多由新界原居民持有,然而務農收入微薄,成為農地農用的死結。加上香港沒有農地保育政策,未能保證農地不被炒賣發展。「市場不是沒得做,是被人趕走。」他稱只有土地供應穩定下來,農民才會投身,擴大有機菜的種植規模。此外,技術的傳承也是一大難題,「老一輩認為農業只是單純耕作,但要符合有機標準、做好農場規劃比種田更難」。
與新加坡、台灣、上海、深圳比較,香港的蔬菜自給率最低。
香港與台灣、南韓、新加坡同被稱「亞洲四小龍」,外界常拿香港與新加坡比較。新加坡與香港比較,人口少200萬,面積少逾2,000平方公里,現時卻有六個農業園,面積達1,465公頃。獅城銳意增加蔬菜自給率(葉菜)至10%。至2013、14年,其蔬菜自給率(葉菜)已達12%,即使2016年跌至10%,仍達目標;相反,香港於2015年的蔬菜自給率只有1.8%,去年更只有1.7%。
學者倡與地產商換地 確保農地農用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兼浸大生物系教授黃煥忠指,政治上來說,新加坡是一個國家,一向依靠馬來西亞供應食物,若馬來西亞不再供應,將失去食物供給的保障;香港在政治層面上應較為安全點,因有內地供應,但亦應有自己的緩衝,「可以忍到一陣」。他指,現在的蔬菜自給率只有約2%,若以新加坡為例,改變農業投術,增加夏天產量,中短期目標可望提升至4%,善用1,000公頃農地更有望向10%進發。
如何可以達到10%自給率?黃稱要農地農用,包括以法例規範、以及與地產商換地。他坦言,換地「表面看似官商勾結」,但如果社會肯接受,政府可容許地產商發展某部分農地,去換取一定面積的農地,「農民大可安心耕作,10年內不會有收地……開荒都兩至三年。」對於此舉會否變相助長囤地,他無奈說:「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已經囤了……這可能是香港人的一個陣痛。」
全面復耕可行性低
至於全面復耕,黃煥忠直言:「全面復耕不是不可,但實際環境是沒有那麼多人耕,可行性好低,unreachable(不可達到的),10%是中短期目標。」他強調,香港農業亦要有娛樂休閒、教育、環境緩衝等作用,「(蔬菜自給率)20%可以,有農民種就可以,如解決到住屋問題,而有2,000公頃農地不受影響」。
黃補充,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重要政策,在氣候變化的危機下,糧食產能甚為重要,「十二五、十三五規劃都一定有農業、農民(政策)」。而且在內地經濟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好的菜未必一定要運香港,內地賣高質菜的價錢一樣,我為什麼要運來香港?」「香港有朝一日會吃不到內地最好的菜。」他認為本地應該著重有機菜的市場,這亦可保障農民的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