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龍圖輯】劈竹、搭架、扎草 禾稈蜕變「非遺」薄扶林村巨龍

撰文:鄧麗婷
出版:更新:

圓月中秋,敲響鑼鼓,蟠龍起舞。龍珠引領,火龍穿梭薄扶林村橫街窄巷,為村民消災祈福,最後「龍歸滄海」。30米長的火龍,由零到翩翩,在香火光影中躍動,一切由竹枝及塱原稻草撐起。竹寓意人正直不阿,禾代表中國人的根。薄扶林村這項逾百年曆史的傳統節慶活動,今年八月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火龍紥作師傅吳江干說:「希望一代傳一代……(舞火龍文化)有生命㗎,唔系所有嘢都系博物館睇到,系圖書館見到,人傳人最緊要。」撰文:鄧麗婷攝影:黃偉民、李澤彤、鄧麗婷、蔡正邦

中秋夜,蟠龍起舞,穿梭薄扶林村大街小巷。(黃偉民攝)
中秋夜,蟠龍起舞,穿梭薄扶林村大街小巷。(黃偉民攝)
村民事前為火龍插上香枝祈福。(黃偉民攝)
迎月日,薄扶林村先作村內預演。(黃偉民攝)
拜過神後,小火龍出發穿梭於各家各戶,叩頭送福,村民則封利是求個意頭。(李澤彤攝)
火龍雖小,插上線香「火力」依然十足,燻得途人眼水直流。(黃偉民攝)
薄扶林村舞火龍有逾百年曆史,今年8月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偉民攝)
火龍由無到有,一切由選用較堅韌的油竹著手,經過杜蟲等處理後,再劈竹、搭架成龍頭。(鄧麗婷攝)
然後捆上稻草。(鄧麗婷攝)
義工及村民逐點摻入對摺的稻草加厚龍身。(鄧麗婷攝)
前年起,長春社「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將收割後、曬好的禾稈草交薄扶林村,作中秋節火龍紥作之用。(鄧麗婷攝)
收割後的禾稻在田間曬乾。(蔡正邦攝)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