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破12宗電騙案涉$150萬拘1男 八旬婦愛子心切被呃完再呃失$17萬

警破12宗電騙案涉$150萬拘1男 八旬婦愛子心切被呃完再呃失$17萬
撰文:馬耀文
出版:更新:

針對近期發生的「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警方新界南總區刑事部人員經過深入調查,鎖定一個詐騙團伙,牽涉最少8宗案件,受害人是年齡介乎76至93歲的長者,損失總金額超過130萬元。其中一名81歲婆婆誤信兒子被捕向騙徒繳付保釋金,即使聯絡到兒子,但愛子心切下還是再一次受騙,共計損失17萬元「老本」。警方前日(20日)採取行動,以「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罪拘捕一名50歲本地男子,發現他最少牽涉另外4宗同類騙案,合共12宗案件,牽涉騙款金額共約150萬元。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警司姚永勤(中)、重案組總督察楊蓉及防止罪案辦公室高級督察李金鵬現向傳媒簡報案情。(馬耀文攝)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警司姚永勤(中)、重案組總督察楊蓉及防止罪案辦公室高級督察李金鵬現向傳媒簡報案情。(馬耀文攝)

警鎖定一詐騙團伙涉8宗案 受害人全是長者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警司姚永勤稱,就近期發生的「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新界南總區刑事部人員經調查及情報分析,鎖定一個詐騙團伙,當中牽涉最少8宗同類騙案,案件分布全港,騙款由3萬至85萬元不等,損失總金額超過130萬元。受害人全部是長者,年齡介乎76歲至93歲。

警方展示檢獲的證物。(馬耀文攝)

人員於本周一(1月20日)採取執法行動,拘捕一名50歲本地男子,報稱在夜店做侍應,因工作量不多而鋌而走險;案中他負責向受害人收取騙款,罪名為「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現正被警方扣查;經調查發現他牽涉多4宗「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涉款20萬元。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重案組總督察楊蓉進一步說明案情稱,12宗「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分別發生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受害者年齡介乎76至93歲,騙徒犯案手法一如既往,隨機打電話予受害人,假扮他們的子女或親友,訛稱涉及刑事案件被警方扣留,急需提交「保釋金」。

騙徒會指示受害人不要告訴其他人或報警。受害人因緊張及擔心家人而答應要求,並準備「保釋金」。其後另一名騙徒,假扮成受害人子女或親友的朋友聯絡受害人,相約到指定地方或上門取「保釋金」。當受害人成功聯絡到家人後,才發現自己被騙。

警方展示檢獲的證物。(馬耀文攝)
警方展示檢獲的證物。(馬耀文攝)

楊續稱,其實大部份長者都知道電話騙案的存在,但當收到騙徒來電,可能當時只得自己一人,騙徒亦善於營造危急情景,令長者們未能冷靜處理或向其他親人求證,被不法分子利用愛子心切之心,痛失辛苦儲來的金錢。

八旬婦愛子深切 兒子報平安後 仍二度受騙

其中一宗案件,案中81歲的婆婆被騙徒利用她緊張子女的心「呃完再呃」。她收到騙徒假扮兒子來電,訛稱與人打架被警察拘捕。婆婆非常緊張,很快將第一筆騙款交予騙徒;之後婆婆仍擔心兒子安危,即透過電話聯絡到兒子,兒子亦清楚告知她已被騙,而自己安全無礙,千叮萬囑婆婆不要再付款予騙徒。

豈料婆婆與兒子通電話後,騙徒又再來電,繼續假扮兒子要求更多騙款。婆婆愛子深切,再一次誤信騙徒,付第二次騙款。其後家人陪婆婆到警署報案時,由於婆婆始終無親眼見到兒子,依然相信他被警方拘捕,要求代辦保釋手續。婆婆最後失去17萬元積蓄。

新界南總區刑事部警司姚永勤(中)、重案組總督察楊蓉及防止罪案辦公室高級督察李金鵬現向傳媒簡報案情。(馬耀文攝)

警籲市民能親身陪伴受騙長者 免被「呃完再呃」

楊蓉提醒市民多陪伴家中長者,多提醒長者留意不同類型的騙案手法,令長者不會墮入騙案。如家中長者不幸誤中騙案,希望市民能夠盡快親身陪伴他們,讓長者知道親人安全,可以安心,以免騙徒再有機可乘,「呃完再呃」。

新界南總區防止罪案辦公室高級督察李金鵬稱,電話騙案像無形的陷阱,「你睇唔到,但一步踏錯就會損失慘重」。2024年第四季新界南總區錄得110宗「猜猜我是誰」電話騙案,損失金額高達620萬港元,相比第三季,無論宗數和金額都上升一倍有多。

騙徒利用市民,尤其針對獨居長者對家人朋友的擔心或者忙亂時心態失去判斷力。騙徒冒充受害人子女或朋友,講述「被捕」或者「急需金錢」等故事,迫使受害人在緊張和未經深思熟慮的狀態下付款。受害人大部份是公公婆婆,今次案件中最年長93歲受害人,因愛子心切,一聽到子女急需錢,未有核實而墜入騙局。

年近歲晚,騙徒活動活躍,警方會加強冬防,在社區多做防騙宣傳活動,以及高調巡邏,以維持社會治安。同時呼籲市民,在街上留意到可疑人士不斷接觸長者,請立即報警求助。另外,留意以下情況:

1. 面對陌生來電,保持冷靜,唔好比「感情炸彈」炸懵你
騙徒最常用的「武器」是情感勒索,利用對親友的關心投放「感情炸彈」,令你於短時間內完全喪失判斷力,匆忙做出決定。
2. 收線求證:收到陌生來電的第一步,是保持冷靜並收線,然後用平時聯絡親友的電話號碼打給對方,確認電話內容是否屬實。例如問:「剛才你電話度話要錢,係咪真嘅?」
3. 設立暗語:同家人事先商量設立一個「家庭密碼」,例如一句特別嘅短語或者童年回憶。當陌生來電要求金錢時,叫對方講出暗語以確認身份。如果對方未能說出,就知道是假冒。
4. 堅持親身交收:如果對方聲稱急需金錢,請堅持要求親自交收,並選擇公共場合見面,通常此類騙徒會因此現形。
5. 善用「防騙視伏APP」,建立「防騙防火墻」
警方強烈建議市民下載一站式詐騙陷阱搜尋器「防騙視伏APP」。此App如「防騙雷達」,可以即時偵測可疑來電和網站,避免跌入騙徒嘅圈套。
6. 緊記「防騙三式」:
* 不接聽:對於陌生來電,尤其涉及金錢要求,直接不接聽或掛線;
* 不輕信:勿輕易相信任何聲稱是親友、老闆或者其他身份的人;
* 不過數:勿匯款或者轉帳予任何人,除非已核實對方身份。
7. 多留意身邊人,一同成為「社區防騙大使」
防騙並非一個人的事,而是全社會的責任。市民可以成為身邊人的「防騙守護者」,用觀察和關心幫助減少騙案發生。警方絕不會要求任何人士,向非警務人員,用任何形式繳付保釋金或其他款項。市民家中如有長者獨居,應該多向他們宣傳警方的防騙訊息;如果發現親友突然提取大量現金,聲稱「幫仔女」或「做投資」,請主動關心,幫助查證真偽。大廈保安員或街坊,如留意到住戶或者路人神情緊張、攜帶大量現金,亦可主動詢問或見疑即報。

根據香港法例第210章《盜竊罪條例》,「以欺騙手段取得財產罪」是非常嚴重的罪行,一經定罪,最高可判處監禁10年。而由於案件盛行,及相關案情嚴重,警方會就同類型案件徵詢律政司意見,向法庭申請加重刑罰。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