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港澳辦改革了,香港改革還會遠嗎?
三年前夏寶龍空降港澳辦,外界看到的是人事變動,意識到地方治理經驗的重要,卻不清楚中共中央對港澳工作體系的調整。後來從個別的官方新聞稿中,我們才得知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更名為領導小組,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同時為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但即使如此,官方多數仍是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來稱呼夏寶龍,在最近全國兩會前,才多見「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的名義。
港澳辦成立四十五年以來,雖然作為中共中央港澳工作的辦事機構,卻一直歸屬於國務院體系,計入國務院機構序列,而不是置在黨中央之內。國家的黨政有機結一,常見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但中共中央的辦事機構大多數只是外掛牌子,而不是放在國務院體系之內。國台辦就是以中央台灣工作小組辦公室的身份置在黨中央之內,而不計入國務院的機構序列。中共中央其他更重要的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諸如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其辦公室就更是如此。
協調小組升格 港澳涉大戰略
港澳辦的名字「國字頭」而非「中字頭」,有着特殊的歷史因素。自脫胎以來,港澳辦的主要成員一直來自外事及僑務體系,由廖承志、姬鵬飛乃至王光亞,並且自成體系,培訓出魯平、張曉明等主任。在八十九年代,港澳工作的確涉及大量外交事務,由中英談判到聯絡過渡,港澳辦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亦解釋了為什麼在特區成立前後,中央主管港澳事務的是錢其琛。
在香港回歸以後,港澳工作仍然帶着外事思維、行政聯絡為主的性質。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成立之後,雖然由政治局常委出任組長,提高了港澳工作的層次,但首兩任組長都是分管外事的常委,相信這不是偶然。因而亦不難理解,港澳辦為什麼仍然留在國務院體系之內,負責聯絡各界、協調溝通,以行政工作為主。
但香港先是發生了佔領運動,在不到五年內又再爆發了規模更大、程度更嚴峻的反修例風波。不久之後,中央便調派了兩個前省委書記分別接掌港澳辦和中聯辦,說明了港澳工作遠不能只是涉外、聯絡和行政。正所謂物必先腐而後蟲生,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延宕多年未解,外部勢力才能從旁煽風點火。要解決香港問題,必須從經濟及社會矛盾着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升格為領導小組,反映的是中共中央把港澳工作的定性提升,涉及更高層次的戰略決策。從這個角度看,港澳辦現在由國務院歸入中共中央,可以說是理所當然。
外到內、國到黨、虛到實
由外事工作走到治理改革,從國務院搬到中共中央,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的組建,更標誌着它將由務虛走到實幹。以往的港澳辦負責與特區政府聯絡、促進交流,向中央反映意見,但客觀效果就是一片空白,國務院既不知道要跟香港交流什麼,香港亦不懂得中央什麼意思。中央港澳辦作為黨中央辦事機構,職責比以往宏觀而全面得多。除了要促進落實全面管治權、依法治港、維護國家安全之外,還要督促保障民生福祉、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論中共中央將以怎樣的機制作出決策,中央港澳辦的作用都是重大的,香港的戰略意義更是明顯。
中共中央這次沒有沿用「長期繁榮穩定」的籠統字眼,應該可以讓香港人更加讀得懂。「保障民生福祉」其實對應「穩定」,但同時又超越了「穩定」。要達到社會穩定,《香港國安法》可以起一時之用。但要長期穩定,必須令民生得到改善,生活得到保障,從根本消弭不安因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應「繁榮」,同樣亦都超越了「繁榮」。要促進經濟繁榮,以往靠賴的旅遊業和金融業有相當作用。但要突破瓶頸,不只是可持績發展,而且可以更上一層樓,經濟繁榮再創新高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繞不過的路徑。就連美國也無法與中國經濟脫勾,香港更加不可能在國家的發展大局以外自闢蹊徑。另一方面,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雙循環格局、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無一不需要香港的參與。
「一國兩制」作為解決台灣和港澳問題的政治構想,同時亦與改革開放的國策有機結合。國家開放的門愈開愈大,但上海和深圳始終不是香港,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對外發揮的角色還是不可取代。這不是高或低,香港是否比滬深優勝的問題,而是各自的制度、產業不同,對於國家的宏觀發展有着不同的作用。上海發展金融,不是要捨棄香港。香港追趕創科,也不是要取代深圳。中共看發展,從來都不是零和思維,而是有機的,辯證的。
積極一國兩制時代 直面治之問
幼稚的偏見將香港和內地放了在對立關係,視之為此消彼長,甚至渲染一種中央要搞砸香港的論調。但自反修例風波以來,中央對香港的積極作用是明顯的。單是援港抗疫以及支持香港對外通關,便說明了中央對於香港的重視程度。這一屆政府好像也自覺任重,但不論是施政報告抑或財政預算案,除了重覆十四五規劃的八大中心之外,我們看不到官員有何發展藍圖。說法很多,方法很少。
上個月財政預算案發表後,特首和司局長奔走廣州和深圳。上星期兩會結束後,李家超更留在北京接近一個星期,帶同局長拜訪了多個國務院部委。顯而易見,消極「一國兩制」的日子已過去,中央組建港澳工作辦公室正是「一國兩制」進入積極、主動時代的重要標誌。現在「治」的命題不能再被迴避,不論是中央抑或特區,都必須回答香港如何保障民生福祉的問題,怎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問題。
中央如果是要削弱特區政府的職權,香港官員倒可因為責任輕省了而鬆一口氣。不過中央組建港澳辦,不會改變特區政府是香港管治第一責任人的事實。恰恰相反,正因為黨中央理順了辦事機制,不論是與中央部委的協調抑或與地方省市的合作,肯定都會上行下效,特區政府更沒有任何藉口可以怠懶。中央對於香港由治及興的希望,對於結構矛盾的關注,相信香港官員也會更加感受到。所以在積極「一國兩制」的時代,李家超政府面對的要求更高,要有更主動的規劃,更強大的能動性。不知道他們是否意識到這個改變,但客觀環境的改變並不會因為官員未準備好而停下來,香港所需要的改革亦都會必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