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切莫再一次「好了傷疤忘了痛」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香港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已步入尾聲,每天的本地確診個案數字不斷下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上的抗疫記者會停辦超過一周,社會活動與市民生活皆逐步「復常」。隨着社交距離措施放寬,幼稚園、小學與國際學校恢復面授課堂,中學文憑試能順利如期開考,餐飲處所晚市堂食得以解禁,娛樂場所亦可以有限度重開。與此同時,下任行政長官選舉僅有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一位候選人「入閘」,未再出現以往不同候選人彼此針鋒相對的局面,加上議會裏邊沒有任何反對派議員的吵鬧行徑,故此本港政治環境表面看來一樣顯得歌舞昇平,各方紛紛憧憬下屆政府帶頭達致「大團結」。

然而,近日一系列疫情緩和、社會「復常」與政治「大團結」的好景,絕不代表困擾香港的眾多問題得到了解決。剛剛相反,在整片復蘇的假象背後,它們大多數都保持舊貌,有些甚至還要進一步惡化了。特區政府管治威信依舊低迷,基層勞工與退休長者缺乏保障的問題無甚改善,跟大陸免檢疫「通關」至今仍未落實,最新失業率重上百分之五,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升至六年;連香港原有的繁榮旅遊業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也因疫情期間旅客數量大減變得岌岌可危。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當局與社會日後很可能又再次「好了傷疤忘了痛」,繼續放任上述弊病不理。

下任行政長官選舉僅有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中)一位候選人「入閘」,未再出現以往不同候選人彼此針鋒相對的局面。圖為李家超落區探訪基層。(鄭子峰攝)

新近挑戰不乏同類先例

過去幾年香港接二連三遭受重大挑戰,但事實上我們自回歸後並非沒有遭逢類似先例。就拿應對公共衞生危機來說,香港明明於2003年老早受過「沙士」衝擊,社會當時也哀悼由此帶來的多條人命損失,不同部門、機構事後作過檢討,像醫院管理局疫症檢討委員會建議改善及增加病房設施,局方則回應指會建造三座傳染病大樓,可是結果直到今次新冠疫情爆發之時只有一所完成,其餘不少建議均未獲得遵行實施,針對傳染病的研究、培訓項目亦都相繼走樣。正是因為忘了前車之鑑以致故態復萌,今年新一波新冠疫情才會造成極為沉重的打擊。

社會騷亂也是如此。短短五年之間,香港就先後爆發三次大規模的社會抗爭。從2014年的「佔中」、2016年的旺角騷亂到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具體觸發三次亂事的導火線儘管並不相同,但它們都引發了相當程度且愈來愈嚴重的警民衝突,而其背後都有政府解決深層次矛盾不力及社會暴力意識抬頭等因素的影響。負責任的管治者經歷一次本地騷亂以後,按理便會立刻採取措施、進行改革,盡力防止同類事件重覆發生。只是每次亂事平息下來,治港者卻總是覺得問題已經過去,毫不思考怎樣根治積弊,社會動盪局面自然難免一再出現。

這種瘡好忘痛的現象不限於香港,全球其他國家、地區都能見到。譬如一些國家雖在前幾波疫情裏受到慘重人命損失,但因變種病毒殺傷力初步看上來有所減弱,當地政府竟然操之過急解除各種隔離、篩檢措施,進而埋下讓疫情捲土重來的伏線。又如持續了兩個多月的俄羅斯、烏克蘭戰事,它一方面反映出西方國家似乎已經遺忘世界大戰的慘痛禍害,另一方面更讓人們憂慮未來軍事衝突有增無減;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發表復活節文告,當中引用1955年《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別對戰爭習以為常,恰好足以提醒我們吸取歷史教訓的重要性。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引發了相當程度且愈來愈嚴重的社會撕裂與警民衝突。(資料圖片)

毋忘反思舊事吸取教訓

談到這個課題,許多人可能想起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以下一句話:「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沒有從歷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翻查《歷史哲學》講演錄的原文可以知道,其實際措辭為:「人們習慣以歷史上經驗的教訓,特別介紹給各君主、各政治家、各民族國家。但是經驗和歷史所昭示我們的,卻是各民族和各政府沒有從歷史方面學到什麼,也沒有依據歷史上演繹出來的法則行事。」這段被世人廣為流傳的箴言金句,打從一開始就是針對政治家和政府官員,畢竟最有需要對歷史經驗作出反省的,本來便是處於此種領導位置的人。

當然,黑格爾在後面隨即承認每個時代都存在獨特的特殊環境,一般籠統法則難以永久適用,政治人物行事決策無法簡單地「一本通書讀到老」,但他同時強調對歷史經驗徹底、直觀的深刻反省始終有其價值,而且這種思辨若能上升去到哲學高度的話,更加能夠認識到某些合乎現實、理性的普遍精神。無奈港府高官往往貴人事忙,相信也欠缺細味咀嚼古今故事的閒情逸緻,旁人更不會奢望他們思維可以達到哲學家水平。可是單純希望一眾治港者能記得任內本地社會大事,以及思考箇中有否任何啟發意義、經驗教訓,應該稱不上什麼嚴苛的要求才對。

況且藉由總結歷史經驗提高應對風險挑戰能力一事,還是中央明確提出過的要求。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2月的一場講話提到:「要更好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必須從歷史中獲得啓迪,從歷史經驗中提煉出克敵制勝的法寶。」社會騷動與傳染病疫情,昔日香港絕非從未碰到;特別是反修例運動與後幾波新冠疫情,嚴格來說根本不算是完全無法預見的風險挑戰。如果香港政府、社會有認真吸取「沙士」、「佔中」等教訓,也許在應對過去幾年的事件時就能有不同結局,從而免去了眾多不必要的損傷和紛爭。

疫情頂峰之時多間公立醫院爆棚,病人被逼在冷雨中露天等候的畫面震撼全港。(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一時安逸之下切忌怠惰

新冠疫情與反修例運動能否真正令香港政府及社會痛定思痛,現時好像仍無肯定答案。林鄭月娥不久前曾表示對在疫後成立檢討委員會持開放態度,然而具體進度可謂是「十劃都未有一撇」。除此之外,她還認為檢討工作可以交給下屆政府處理,但今個月中李家超在回應傳媒提問的時候,言及《逃犯條例》修訂一事「已有結論」、「已經終結」和「不需要再拿出來討論」云云;我們希望李家超說出這幾句話的用意,不是指他選擇忘記自己保安局局長任內激發反修例運動及相關事件的教訓,否則香港未來重蹈覆轍機會恐怕不低。

無論如何,回歸以來的二十五年歷史告訴我們,香港已幾度「好了傷疤忘了痛」,錯過一次又一次應該進行改革的時機。今番若再浪費機會亡羊補牢的話,下次不管是遇到第六波疫情、另一場騷亂抑或其他負面事件衝擊,香港遭受的損害與破壞只會更大。孟子曰:「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當下本地疫情轉趨緩和、政治糾紛幾近絕迹,加上特區政府換屆在即,這實在不失為一個讓香港重新出發的「機會窗口」。治港者務須把握此一段難得相對平靜的黃金時期,在反思既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好好謀劃怎樣解決社會各種沉疴宿疾,注意別因一時安逸變得怠惰,方才有望成就長治久安。

敬請留意2022年4月25日出版的第314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