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習拜峰會下的香港 繞遠路來認識中國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二(11月16日)舉行視像峰會,既是拜登上任後的首次會談,這場元首對話在中美角力正酣之際更是為全世界所關注。會議雖然沒有達成具體協議,但為中美形勢起了緩和氣氛的作用,而且說明了美國不得不以平起平坐的態度看待中國,肯定其於當前世界的重要地位。

習近平和拜登的開場發言都說明了中美兩國的地位和重要性。前者表示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國際社會期待兩國關係「積極向前發展」;後者指出「你是主要的世界領袖,美國也是。我們的雙邊關係如何發展,不只深刻影響着我們兩國,也影響全世界」。

拜登承認中國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下於美國,或者說是兩個大國平起平坐,這本身已意義重大。美國上屆政府發動貿易戰以來,不論是特朗普或是其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皆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中國。在3月中美高層阿拉斯加會談上,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面對美方外交官員的說教,回以一句「中國人不吃這一套」,尤其將中美雙方的視角分歧表露無遺。

至少自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以來,美國享有世界大阿哥的領導地位,習慣了單極霸權的國際秩序。當年美國揮軍伊拉克、阿富汗等國家,也不見得有多少耐性與其他國家平等共商。特朗普政府對於歐盟、墨西哥、日本等密切盟友也處處展露出一種予取予求的姿態,可見美國以俯視角度看待的也不只中國。

但不論在道理上各國應該無分高低、地位一致地互相尊重,平等共處,在現實政治上中國的實力及經濟體量亦已經大到不能否認,在應對氣候及疫情等重大問題上美國以至世界就不可能失去中國的支持。正因為此,拜登政府還是要回到務實框架上發展中美關係,包括近日國安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指美國放棄改變中國的想法,貿易顧問戴琪(Katherine Tai)及財長耶倫(Janet Yellen)亦表示與中國經濟脫鈎不現實。美國政府積極地促成這次習拜峰會,不只是修正以往鷹派的立場,也是接受了中國平起平坐的現實。

外交是內政延伸
打鐵還需自身硬

習近平在峰會上指出,「過去五十年,國際關係中一個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中美關係恢復和發展,造福了兩國和世界」。五十年前的7月,時任白宮國安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為中美建交打開序幕。同年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且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常任理事國之權利。半世紀後習近平與拜登地位對等地舉行峰會,從歷史脈絡看可謂別具意義。

誠如習近平所說,「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路透社)

五十年前的中國經濟生產總值接近1,000億美元,不但遠遜於美國的逾1萬億,也落後於蘇聯、西德、日本、法國、英國和意大利。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世界以七大工業國組織(G7)為首,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二十大工業國(G20)地位舉足輕重。中國由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到2008年中國斥資四萬億應對由次按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撐起了環球經濟需求,在2020年代之內預計更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在任何方面看,中國都已經不是一個世紀前被列強霸佔租界的弱國,也不是半世紀前要仰人鼻息的第三世界國家。中國既已成為與美國同等重要的世界大國,未來便誠如習近平所說,「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中美必須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

這個相處之道既包括中美兩國共同應對世界問題,亦包括尊重各自發展的道路。事實上,中國便是建基於過去數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功將人民帶向全面小康,讓數以億計的人脫離絕對貧窮,這亦是中國政權穩固的由來。中國積極投資基建,重視工業全面發展,建造最全面的產業供應鏈,深深融入市場為全世界提供便宜及有質素的商品,這是中國能夠不屈服於美國貿易戰的原因。政府着重科技創新、投放足夠資源於關鍵科研及軍工領域,在獨力的情況下搞出了「兩彈一星」、在被排擠於國際太空站之外仍建造了天宮太空站,這是中國抵得住美國的軍事和科技威脅的原因。中國在新冠疫情爆發後從嚴控制,快速建立內外防疫體制,這是中國得以勝於西方並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經濟增長的原因。

孫子兵法所謂「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真正善戰的人並不用很特別的計謀或勇猛的表現,他們只是事先做好準備,樸實地累積實力,這也是所謂的「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中國能令美國尊重其平等地位,依據的「底氣」就是國家實力。「外交是內政的延續」,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國力支撐,任憑有蘇秦張儀縱橫天下之才,亦難有所作為。這亦是為何拜登政府積極推動基建投資方案以提升美國的競爭力,提升國力以在談判桌上獲得更多優勢。

美國尚知尊重中國
港人更須認識內地

中國的成功之處,西方未必看得明白,一些人甚至還在迷信「歷史的終結」,以為美國作榜樣的西方自由民主便是文明發展的最終站,是所有社會問題的答案。香港與中國內地僅一河之隔,文化和語言接近,不少人卻不明白這般道理,反而自視高人一等,輕視中國近年的發展。香港大多數人認同民主自由價值和生活模式,但這不應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甚至淪為偏見的來源。

中國建基於過去數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功將人民帶向全面小康,這亦是中國政權穩固的由來。(路透社)

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之時,攬炒論提倡攪亂香港便可以攬炒整個中國,港獨提倡者甚至提出沒有內地,香港將會發展更繁榮。即使不認同攬炒和港獨,一些人也認為中國不能失去香港,提出所謂中美共治,認為內地不會單方面出手改變香港現狀。這些荒誕怪論無非都是香港人自視過高毛病的不同變奏,卻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相信。即使反修例運動過去,港獨攬炒理論亦已不攻自破,不少人仍然不願意承認中國內地對香港的重要性,有時甚至仍沉醉於美國將擊敗中國的想像中。當美國這樣姿態高傲的巨人,在元首峰會中也不得不接受與中國平等的客觀現實,香港人又憑什麼繼續輕視中國內地對香港的重要性?

台灣已故作家柏楊的遺孀張香華近日表示,台灣當局不斷推廣「去中國化」教育,初中生根本對中國文化沒有足夠的認識,難以理解柏楊寫出《醜陋的中國人》的本意,並且拒絕出版社將《醜陋的中國人》作為初中教材。遺憾的是,一些香港人同樣對中國沒有足夠的認知,甚至只依靠偏頗的資訊來源了解內地。香港人就算不願意直視中國,但若然連相隔了一個太平洋的美國尚且意識到必須重視中國的存在與作用,我們繞一點遠路來看清現實,也不失為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敬請留意2021年11月22日出版的第292期《香港01》電子周報。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