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發還回鄉證小事大意義 中港良性互動現曙光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自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北京陸續沒收泛民主派人士的回鄉證,但20多年後的今天,北京突表示將向有關人士發還回鄉證。今次北京行出此一小步,實是修正多年來視泛民為「敵我矛盾」的錯誤路線。
中央固應汲取教訓,以最大包容耐心處理香港問題;但同樣地,泛民亦當以正面態度看待此舉,善用機會,重新認識內地。中港關係積極紓解,將會有助走出一國兩制當前面對的困局。

《香港01》11月29日(周二)披露,北京快將宣布,過去多名被沒收、或被拒絕申請回鄉證的泛民主派人士,若他們重新申請證件,將會獲得批准。有關消息傳出後,部分泛民主派表示懷疑,甚至抱負面態度。如身兼支聯會成員的立法會議員梁耀忠,指北京此舉旨在分裂泛民。另一方面,網絡世界反彈更大,指若有重新申請回鄉證的泛民議員,他們就是「鬼」,是背叛者。

自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北京陸續沒收泛民主派人士的回鄉證,但20多年後的今天,北京突表示將向有關人士發還回鄉證。(資料圖片)

北京修正對港政策 泛民主派並非敵人

部分泛民主派人士與支持者對消息有負面觀感,或有其因。因為11月30日(周三)「公布」這項消息的,是正在北京訪問的「幫港出聲」會長周融。周融和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會面後,就以權威人士姿態向傳媒證實消息。而周融的「藍絲」色彩濃厚,不但長期與泛民主派處於敵對,甚至連部分建制派亦對他的出位言行有所保留。可是發還回鄉證這事涉中港關係的重大訊息,竟然是由這名極具爭議性的人物揭盅,逾越港府以至北京率先發布。由是,泛民陣營感情上難以接受這個訊息,可以理解。

惟小插曲不應損害具有重大意義的訊息;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向泛民發還回鄉證,象徵中央對港政策、對泛民的取態出現明顯的修正,糾正自1989年六四後的錯誤路線,正式摒棄視泛民主派為「有你無我」的「敵我矛盾」的鬥爭思維。

在1989年的北京學運,不少泛民主派人士積極參與支援北京學生與民運人士的運動,更成立支聯會推動;支聯會與泛民主派,一度幾近二為一體。六四天安門事件、學運流血收場,泛民主派多年來仍未有放棄爭取平反,年復年的在香港維園舉行燭光悼念活動,甚至有人高呼要「打倒共產黨」、「結束一黨專政」、追究「鄧(小平)李(鵬)楊(尚昆)集團的屠城責任」。這令北京認為泛民主派無法溝通,索性沒收回鄉證,斷絕往來。

在1989年的北京學運,不少泛民主派人士積極參與支援北京學生與民運人士的運動,之後多年來仍未放棄爭取平反,年復年在香港維園舉行燭光悼念活動,令北京認為泛民主派無法溝通,索性沒收回鄉證,斷絕往來。(資料圖片)

港獨思潮無心之助 中央讓步並非恩賜

泛民主派近年來在香港被某類本土派揶揄為「大中華膠」,被指對中國內地的發展和民族復興抱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攻擊和批評,正好反襯出泛民主派在六四事件上的執著,是出於對國家民族「恨鐵不成鋼」的憂憤。泛民主派鍥而不捨力爭六四平反的動力,正是來自對悠悠5,000年中華民族變得民主、文明、富強的期待。在港獨問題喧嚷的當下,泛民主派實非敵人。

北京與泛民主派的鴻溝延續了20多年,現在令彼此重新認識、促成今次發還回鄉證的,相信是港獨風潮無心之助。近期香港「獨派」急速冒起,甚至一度令梁頌恆、游蕙禎等奪得立法會議席;港獨派主張香港人並非中國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要把香港從中國分裂出去,從此斷絕。相比這種毫無妥協餘地的「統獨」之爭、敵我矛盾,泛民主派的「大中華膠」情懷,正好突顯其與北京的分歧,只是一種「人民內部矛盾」,縱使彼此對個別事件,例如六四事件、中港民主化步伐取態不同,但並非不能溝通對話、求同存異。

正因如此,北京對泛民發還回鄉證,不應視之為一種「恩賜」,要求泛民感恩戴德。反之,這是糾正北京20多年來對泛民的錯誤定位與取態,北京有責任反思,為何要折騰20多年,直至鬧出港獨的軒然大波,才醒覺需要檢討、修正這種不合宜的做法。

中港可以互相汲取教訓 歷史勢還六四公道

中央應汲取教訓,今後在處理對港關係上,要抱最大耐心、持最大善意,以團結香港社會大多數,以利一國兩制有效實施。中央不但對香港要如此,對日益顛簸的兩岸關係,亦應如是。莫待台灣民心愈走愈遠,台獨主張乘虛而入深植人心,才恨錯難返。

但同樣要強調的是,除北京應記取在回鄉證問題上的失當,泛民主派亦應以正面態度看待這個變化,趁今次北京的政策顯著調整,重新思考與內地關係的未來。

泛民主派在六四事件上擇善固執,在情在理皆有據。畢竟,當年的愛國民主運動最終被武力血腥鎮壓,要求平反六四無可厚非,歷史早晚必定會向死難者還以公道,洗雪沉冤。

另一方面,泛民主派亦需要重新認識內地發展。自六四後,內地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昔日的一窮二白,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誠然,內地的民主發展多年來都不如人意、中共的管治手段亦不無可議之處,但經濟民生多年來有極大改進,卻是不爭的事實。到底沒有回鄉證的「失落20多年」,內地的發展變化是怎樣?人民以至北京抱持怎樣的發展思維?這些都是需要補習的功課。

泛民主派亦需要重新認識內地發展,自六四後,內地早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昔日的一窮二白,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資料圖片))

忌教條主義認識內地 良性互動實現一國兩制

遺憾的是,若說北京多年來誤用鬥爭思維看待泛民,個別泛民人士又何嘗不是錯用鬥爭思維,視與北京接觸對話為碰不得的「原罪」,要鬥爭到底?部分泛民有這種想法,原因之一,相信是受到西方社會自由化思潮影響,認為世界的政經發展,只有西方民主一途。而如果用這副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獨有的發展模式,甚至不斷調深度數來看待內地各種事物,難免變得日益偏頗、離地,離內地的現實愈遠。

歷史的經驗反映,前蘇聯、東歐國家不假思索就照搬西方的制度與經驗,結果是成為另一場災難。若如部分泛民人士所認為,中國的制度,尤其是政制,非走西方老路不可,那不啻是漠視歷史的經驗與現實。

故北京向泛民發還回鄉證,對雙方都是一個重新認識彼此的契機,在一國兩制的大框架下,相互學習對方的一制。這是符合歷史需要的靈活態度。亦只有如此,才可逐步增強對雙方所思所慮的理解和溝通、重建互信關係,令中港趨向良性互動,一國兩制的構想,得以成功實現。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