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政治年雲翻浪湧 勤政兢業定風波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2020年的香港以極不平靜的方式開啟,元旦日港島再現示威人海,但夾雜其中的暴力破壞,導致原本屬「和理非」發聲的遊行活動罕有被腰斬,再次警示香港社會仍處於政治漩渦中,政府的「止暴制亂」之路未見終點。一波未平,香港還面對另外兩股猛烈的政治氣旋——一方面是立法會議事廳內的政治鬥爭持續上演,9月立法會選舉前連場惡鬥可期;另一方面,去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清晰展示中央不會坐視香港亂象持續,更不容許香港成為國家安全的威脅。這三個因素交織之下,2020年注定是「政治年」,無論是政府、政客或市民,都必須謹慎面對,如若處理不慎,恐再激起更大風暴,最終只會是整個香港社會負上沉重代價。

近年來,無休止的政治紛爭如何使社會虛耗空轉,香港市民有目共睹,在這當中,民生事務屢遭蹉跎。在這新的一年裏,擺在各位尊貴議員案頭便有拉扯了多年的取消強積金對沖、垃圾徵費,以至拓地建屋等事務。有言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但喧鬧的立法會議事廳還容得下它嗎?可以想像,對一眾政客,尤其是泛民議員而言,更關切的是與中央「過招」,只是,除了感受到壓力與萌生焦慮,大家又是否能夠全面理解中央提出堅持與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中的意涵?

元旦示威再現人潮。(資料圖片)

眼下政治風波未了 化解危機軟硬兼施

由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的社會動盪,迄今持續了逾半年,暴力示威尚未完全平息,雖然破壞商舖、「私了」等暴力行為已有退減及變得零碎,但也有恆常化的可能。近期,警方對公眾活動的應對戰術及執法力度有所加強,客觀而言收到打擊暴力之效;政府亦加強從學校等層面阻止青少年作出違法行為。然而,眾所周知,這場社會風波成因複雜,政府使用「硬招」「止暴制亂」,只能治標,不可能治本。政府必須同時留意社會對此的反應和疑慮。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須真正理解民意,以「軟招」化解矛盾。警方除了要盡力保持專業克制,亦要多花心思回應社會各種質疑,或從善如流糾正錯誤,或盡力解釋消除誤解;又如教育界對政府施壓感到緊張,憂慮造成「白色恐怖」,政府必須主動溝通及制訂清晰指引,讓老師們有例可依。

經歷逾半年的暴力示威,無論是理論上或實際效果上,相信大部份香港人都明白暴力和「攬炒」不是出路,但也確實有不少人在情感上難以「割捨」,歸根究柢,特區政府是這種弔詭局面的始作俑者。故此,政府要盡力化解暴力背後的民怨。例如許多人關注的「警暴」問題,政府固然不能因民情洶湧而畏言警隊維護社會治安的重要性,但也不應忽視社會對警察「濫權」的關注,應以是其是非其非的態度回應質疑。政府過去一直強調透過監警會這個機制可處理警權爭議,監警會報告將於本月稍後出爐,社會正密切關注。如果報告未能滿足民眾訴求,政府是否已準備好下一步方案?

另一方面,示威者將街頭抗爭的政治動力轉化成「黃色經濟圈」,意圖作為「長期抗爭」的手段。政府已多次指出其不是,例如商務及經濟局局長邱騰華反駁:「如果人人都畫個圈,第一個受害就是畫圈那個人。」的確,從經濟角度而言,「黃色經濟圈」內容粗疏且充滿矛盾,不過,這個概念本就無法單從經濟學找到解釋,它其實是政治問題的延伸,政府要處理「黃圈」的問題,並不能只以經濟論其成敗,必須了解政治問題的核心,修補社會撕裂,方能真正戳破幻象。

香港政府責無旁貸。特首林鄭月娥上周發表2020新年祝詞時,一改以往一直強調香港有「行之有效」的制度,鮮有地提到政府除了要處理面前的困局,也要承認制度上的不足和社會多年來累積的深層次矛盾,似乎反映政府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政府在處理這些問題時,不能不顧民情,必須有更大的政治智慧。

政府不應忽視社會對警「濫權」的關注。圖為831太子港鐵站事件。(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立會選舉勢掀激戰 重啟政改貴乎務實

反修例風波以外,香港內部亦有一股新的政治氣旋正在形成。本年9月將會舉行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現在壁壘分明的政治氣氛下,建制派、傳統民主派及新興本土派的角力會更加明顯。在去年底的區議會選舉,非建制派奪去八成半議席,形成翻天覆地的政治動力,他們當然希望把氣勢延續至立法會選舉。本屆區議會有大量政治素人,他們的表現到底如何,很可能成為各大政黨針鋒相對的「戰場」。無論對區議會大勝的非建制派,又或是求扳回一城的建制派而言,區議會的議題都可能成為立法會選舉的「攻防」要點。

此外,承接當前的政治風潮,「重啟政改」很可能成為立法會選舉及下屆立法會的重要政治議題,並刺激公眾活動造勢,甚至令不同政治光譜的政客和選民進一步對立。《香港01》一直強調,香港必須進行一場空前透徹的社會改革,雖然香港的深層次結構矛盾並不會因為落實「雙普選」就迎刃而解,但推動政改本身既是多數香港人熱切期待,也是香港社會發展不可迴避的課題,特區政府有責任認真考慮。

事實上,我們相信中央不會反對重啟政改,但回歸以來,香港在政改道路上不斷碰壁,一而再再而三說明,政改必須建立在香港與中央的互信基礎上。港人爭取「雙普選」的同時,不可能完全忽視中央對於在香港落實「一國」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考慮,政客如果試圖繼續單方面強迫中央就範,不單不可能換來「雙普選」,反而會適得其反。要實現政改,各界應該務實創造對話空間,進行有建設性的協商。

建派制於區議會選舉大敗收場,昔日為第一大黨、原擁過百席的民建聯,今次僅有21人當選。(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中央重申治港原則 深度認識一國兩制

隨着陸港矛盾再度加劇,香港的社會問題顯然無法單靠自己解決,中央對港政策也面臨重大變化。新年伊始,中央即作出關於香港事務的重要人事調整—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駱惠寧調任香港中聯辦主任。這一任命因駱惠寧曾主政青海與山西,卻在年屆退休之時重上「火線」,同時開創了「封疆大吏」執掌中聯辦的先河而格外引人注目。

駱惠寧具備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而提升管治能力是去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針對香港提出的要求,這不僅僅指向在反修例風波下全面暴露的深層次經濟結構矛盾,還包括全面認識與推動「一國兩制」。會議決定提到要「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其中具體指出了今後將着力於完善《憲法》與《基本法》的憲政關係、中央對港實行全面管治權,以及防止分裂國家行為等安全問題。

中央對「一國兩制」的解釋及相關行動,與不少港人想像中的「一國兩制」存在很大落差,如果雙方不能務實消除誤區,尤其是若港人繼續無視香港的現實地位與憲制責任,繼續無視「一國」原則下香港的政治紅線,只會令陸港關係進一步惡化,讓政治氣旋變成風暴。

四中全會提出中央最根本的紅線在於主權與安全問題。鼓吹港獨,又或是「邀請」美國等西方國家介入香港事務,甚至吹捧「中美共治香港」,都是在衝擊國家對香港的主權。四中全會又提出「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憲制秩序」,具體體現於維護中央在香港行使「全面管治權」。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曾詳列屬於中央的十項權力,都是《憲法》與《基本法》明文規定,並非石破天驚的新主張,亦反映了香港的「高度自治」是建基於國家憲法體系下,並非一些人所宣稱的無任何限制。

新任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具備豐富的地方行政經驗。(資料圖片)

過去一段時間,尤其是反修風波中躍然紙上的港獨思潮,還有公然爭取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無不是在挑戰中央底線。不管香港社會是否接受,當中央認為香港社會的情況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必然會主動採取措施遏止。若港人不願面對政治現實,甘願以鴕鳥方式視之,繼續沉醉於虛幻的政治想像,就只會落得「被規範」的下場,令香港受更大的損傷。既然港人珍惜「一國兩制」,就必須全面認識它,杜絕不切實際的政治主張,如此才可能在有限空間中盡量享有獨特權利。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香港社會持續受高壓政治氣氛籠罩,不同持份者應該勇於放下政治意識形態之爭,以理性對話和行動代替街頭抗爭。就政治人物而言,一眾政府官員固然要時刻查找不足,勵精圖治;建制派也必須放棄盲從政府,立足於為社會構築公平正義基石,重新建立以民為本的政治版圖;泛民主派則不能只懂空喊口號,繼續沉醉於民粹政治,以求不被邊緣化,而應該是回歸初心,提出實質可行的政治倡議。另一方面,市民也必須認清香港的現實,拿出勇氣放下政治偏見,務實尋找一個可行的出路,這樣香港才能安然渡過風雨。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6日出版的第19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