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莫忘高鐵初衷 勿被政爭障目
就算彼此的爭拗有多激烈,其實都不應該以一種敵我矛盾的態度視之,更不應視對方的不同觀點為陰謀論。若然用平常心看待,對於一些社會重大議題,正反雙方以法律、憲法觀點作為論點,本來就是文明社會的常態,香港並非特例。例如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任期間推出「奧巴馬醫保」,就被一些共和黨人質疑違反憲法;前些年歐債危機水深火熱的時候,德國政府出手救助希臘等國家,也引起是否符合憲法的疑問;以至近年不少國家就同性婚姻的爭議,往往也要循憲法層面解決。由此看來,本港社會以至內地官員,對一地兩檢是否符合基本法以至憲法有不同見解,其實也正常不過。
當然,假如一地兩檢的安排真的違反基本法、破壞一國兩制,這樣的一地兩檢不要也罷,因為一國兩制是內地和香港絕大多數人的共識,是維持本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根本,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成就。如果只是為了通關上的便捷而犧牲一國兩制或犧牲香港的法治,便是本末倒置。故一地兩檢是否符合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確是有需要弄清楚的問題。
一地兩檢須經本地立法
箇中答案並不難明白,香港是按照基本法確立成為中國的特別區行政區,而基本法則是由全國人大頒布,賦予全國人大這項權力的正是憲法。憲法列明全國人大的其中一項職能是「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作為全國人大常設機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則擁有解釋憲法、解釋法律的職權。當然,這種制度的設計,和部分西方國家行政、立法、司法互相制衡南轅北轍,但中國向來並非奉行西方三權分立的國家,全國人大的決定等同於最權威的憲法、法律解釋,是中國體制下現實。
或許會有人擔憂,這豈不是全國人大的決定,可以肆意對香港「大石砸死蟹」?其實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指人大的決定是「一言九鼎」,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全國人大作出決定後,一地兩檢還要經過本地立法,才可在香港正式施行,亦即從制度上,立法會仍有權否決這項決定,一如當年立法會否決根據人大「831決定」制定的政改方案一樣,這正好彰顯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獨特性,並非如內地城市對人大決議要照單全收。
一些泛民主派也許會抗議,指現時的議會已由建制派操控,結果也只會是人大「一言九鼎」。然而,假若今天在議會內佔多數的是泛民主派,結果又會否不一樣?不同的民意調查都顯示,較多市民支持實施一地兩檢,作為代表過半數民意的泛民代議士,是否也應該以民意為依歸?況且,港府在2000年的《鐵路發展策略2000》中提出興建港深「區域快線」,亦即是現在所說的高鐵時,當時泛民主派普遍持正面態度,甚至反過來批評政府優柔寡斷,爭議點更只是不同走線方案,對營運效益有什麼影響而已。
政府低估高鐵潛力
那些年就高鐵的爭議,正好突顯了當今社會的一個重大盲點,就是高鐵本來就是一項攸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基建,並非為引發政治、法律爭議而存在。只不過是現今的香港政治環境,才令高鐵由經濟問題異化成政治與法律爭拗。但隨着人大就一地兩檢作出決定,本地立法草案預計會在2月交上立法會、高鐵有望按計劃在今年9月底前通車,政治和法律爭議不久就會成為過去式,社會應該更多關注高鐵所帶來的效益問題。
然而,除了社會對這方面的討論相對有限,最令人嘆息的是,似乎連政府也默認高鐵的效益比預期低。雖然運房局局長陳帆早前表示,高鐵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寬廣,但另一邊廂,政府卻不斷向下修訂高鐵的營運效益估算,例如內部回報率預測由最初估計的6%降至4%,以至客流量方面,《香港01》上月亦報道,有關當局對高鐵每年商務客量的估算,較原先評估下調400萬人次,反映政府也不看好。惟政府的想法明顯過於保守,不但低估了高鐵本身的潛力,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仍不了解香港在國家發展中應擔當怎樣的角色。
對此,政府應該從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的一段經歷,更深刻地反思高鐵對於香港的作用。孫中山在1912年便辭任臨時大總統,之後就以為國家修築鐵路,視作革命之後的志業。當時他提出:「交通為實業之母,鐵路為交通之母。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遠近,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甚至提出十年內興建20萬公里鐵路的宏大構想,因為他認為,只有大力改善交通,特別是透過龐大、高效率的鐵路網絡促進人員、貨物的流通,才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動能。
可惜孫中山先生的鐵路夢,因為當時國家貧窮、內亂頻仍而無法實現,但在百多年後的今天卻逐漸實現,中國內地的經濟、社會發展面貌,正正是藉着大舉投資鐵路,特別是高鐵而改觀。經過了十多年的發展,內地的高鐵已經趨向成熟、步入收成期。目前中國內地已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高鐵網絡,去年的客量超過17億人次,比2008年的1.28億人次增長了十多倍,而內地的高鐵規劃期已至2030年,意味高鐵的規模、營運狀況將繼續顯著增長。
在數字之外,更重要是高鐵已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今天,大城市的企業,可以派人乘高鐵穿州過省開拓過往忽略了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的企業、人才,也因為高鐵可輕易地到大城市尋找機會。現時車程大約5至6小時以內的城際交通,高鐵已經比航空交通取得絕對優勢,隨着高鐵營運速度逐步提升至時速350公里甚至更快,城市與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亦逐步拉近、生活圈亦不斷擴大,等同令各個沿線城市結合成更加緊密的經濟帶。
藉高鐵把握經濟發展機遇
這樣說或許會令人覺得有點抽象,以香港的視角來看,其實高鐵就恍如複製香港的鐵路發展成功模式。當一個地區納入鐵路網絡之後,該區的經濟活動、社會發展水平都會因為交通的便利,而得到大大提升,而且整個網絡的每一站點,都可以分享到由於交通運輸更加便捷而帶來的紅利──更重要是香港本身的軌道交通網絡,和內地的高鐵網絡是200多公里和2.5萬公里之比,問題只是香港是否懂得把握其所帶來的龐大機遇。但如果連政府官僚都以漫不經心的消極態度看待高鐵,那麼最終很可能會自我預期實現,令高鐵真真正正淪為一頭大白象。
港府必須明白,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有其獨特角色,今天的香港既是國際的金融中心,同時也是中國的金融中心,這是其他內地城市無可比擬的。香港本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內地經濟發展,以至成為當中的領頭羊,尤其在高鐵通車之後,香港和內地,特別是華南地區將會進一步融合,單是廣東省已是中國生產總值最高的省份、深圳是中國以至全球的創新基地,香港應該如上海一樣,藉着高鐵機遇鞏固作為區域經濟的龍頭,甚至扮演中國經濟引擎的角色。如果香港在官僚懶政與「無為而治」之中,錯失了這個機遇,只會漸漸被內地城市超越取代,如此才是對一國兩制的最大傷害。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