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中港關係步入新常態
從李飛早前就《基本法》發表的講話內容,到中共中央宣講團自回歸後首次來港,反映北京在十九大後,對一國兩制已有了完整的論述,並且會按步就班全力推行。香港人,特別是一眾自詡社會精英的公務員、高官以及政商界人士,必須認識今天北京對香港的要求,不能停留在過去「河水不犯井水」的思維。那就是說,就算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之下,若只理解香港的一制已經不足夠,必須同時認識中國大陸推行的另一制,包括中共的思考方式及處事作風,否則,會連香港的一制也不保。
過去內地官員一般都是以中央人民政府身份來港,少有以中國共產黨代表的身份直接參與香港事務。但中央宣講團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這次來港的「中央」乃「中國共產黨中央」,而非「中央人民政府」,反映中共對直接就香港事務發聲已毫不避嫌。
的而且確,中央宣講團這次來港,目的就是要解釋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中共向來重視政策和理論的下達,自十六大過後,中共均會組成中央宣講團向外宣講訊息,解釋黨中央的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寧在本月11日於「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宣講團動員會」向宣講團提出「七個講清楚」,包括「講清楚黨的十九大的鮮明主題」、「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講清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深遠影響」等,就是訂立了宣講團的解釋方向。中央宣講團這次首度來港,意味着中共已有意識地要加強香港各界,特別是香港官員,對更好地掌握國內政策或中共對國家治理的認識。
王志民在演講中提及必須把握《憲法》和《基本法》、中央全面管治權和特區高度自治權、融入國家和自身發展、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港事港辦」「港式思維」和「內地方式」「北京思維」、「一國」和「兩制」等「六對關係」。這說法與早前李飛的講話一脈相承,也就是強調中央對港的主權,意思雖然要尊重及認識內地、香港制度之別,但是不容否認一國之實;香港擁有自治權,但這項權力是中央政府授予,而且不代表中央沒有權力參與香港事務。從李飛、王志民的講話內容可見,江澤民、廖暉的「無為而治」治港路線已成過去,中港關係步入了新常態。
這次中央宣講團來港包含了重要訊息;可惜,正如港府及香港社會均對李飛來港的意義未能充分理解,不少人仍抱着把事件淡化的心態。兩者的講話內容,在社會上亦乏人回應。 林鄭月娥指出中央宣講團訪港的性質是「講座」、「政策簡介」,未能清晰理解到這事件的重要性:「宣講」的意義並不同「通報」、「簡介」,更不是一般的「講座」,因為「宣講」有從上而下的意思。其實,林鄭已不是第一次錯判形勢,她在競選期間對23條立法表現得模稜兩可,明顯是未能察識中央治港方針的改變;李飛出席《基本法》研討會當日直言23條未立法對香港有不良影響,便是糾正香港官員的錯誤理解。
港官治理能力受質疑
這次宣講團來港,也反映了香港官員的治理能力受到中央政府的質疑。對於中央來說,若然香港官員治理得宜,他們固然樂見其成,也不須「積極」介入香港事務。誠然,林鄭月娥比起前數屆特首有心有力,也具誠意。但誠意歸誠意,同樣重要的是她對香港問題有沒有足夠認識,有了認識才能用得上力、才可能通過制度設計徹底解決結構性問題。從現時的情況看來,她在這方面似是捉襟見肘。
中央過去少有運用直接治港權力,不代表這權力不存在。在北京眼中,既然過去「無為而治」的政策不奏效,甚至引起混亂,於是適時而變。正如1987年鄧小平在接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時曾言:「切不要以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來管,中央一點都不管,就萬事大吉了。」因為香港有機會出現危害國家、香港根本利益的事,而這些事未必是香港可以解決的,故他又言「保持中央的某些權力,對香港有利無害」。
據報道,王志民在演講提及他對青年在佔中期間離家住在帳幕感到心痛。香港人向來實事實幹、少談政治,走上抗爭之路,很大程度是社會不公、發展不平衡所致。部分港人明知港獨百害而無一利仍執意為之,必須批評。但港府對民情突變,仍必須負上責任。中央宣講團成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易綱在同日晚上的活動提及的「五位一體」發展模式,大可供作港府參考。所謂「五位一體」,即是富強的經濟、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文化、和諧的社會以及美麗的生態五個方面要平衡發展,他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方式,例如貧富懸殊,將會影響市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追求。香港現時的發展方式,是否能夠做到平衡、充分,官員實要好好反思。
香港的治理成效不彰源於沒有有效的問責機制,這令高官、公務員並不自視為有使命在身的政治家,而是一個目光如豆、只懂見步行步、但求得過且過的經紀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6年發行了《省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列出中西部22個省級黨委和政府須總結扶貧成效,並向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報送。在嚴謹的問責機制下,中國過去和近年的扶貧成效舉世矚目,更是聯合國讚賞的案例,西方大國領袖無一不稱許,而且中國有可能在2020年全面滅貧,這可能是人類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最偉大的成就;也因為如此,習近平在十九大敢於以五年內全面建成小康為目標。
反之,近日林鄭月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竟言香港沒可能滅貧。無可否認,香港的情況與中國有異,但任何政府,不論意識形態,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讓人民生活於幸福之中,而不是為了某個階層的利益而工作。當日特區政府訂立貧窮線,目標自然是為了解決貧窮問題,將貧窮線的設計解釋為香港不可能徹底滅貧,這種無能而且不負責任的狡辯,實在讓市民心寒。香港的貧窮人口愈來愈多,這既反映扶貧政策成效不彰,更反映政府根本不知道這項政策的本意和願景。在文革過後中國百廢待興,鄧小平當時尚且敢於以全面小康為目標、在1987年訂立「三步走」的長遠規劃;今日香港坐擁近萬億儲備,對貧窮問題仍只作小修小補,實在匪夷所思,這種發展方式亦難言平衡、充分。
過去,我們的公務員體系常說要政治中立,但是,從一國兩制的「一國」來說,香港的「政治任務」就是要履行保障國家安全和統一的責任;至於在「兩制」的香港這一制,最大的政治莫過於民生,從這個角度來看,作為公務員對香港這一制的最大「政治使命」,就是把香港的民生搞好。
通過掌握中共的視角來認識中國
長久以來,香港人心目中的中共是指文革時期的中共,或者是與西方普世價值不同,甚至是衝突的中共。這種印象,在不少港人心目中根深柢固;大部分港人對大陸政治的理解,很難超越「一黨專政」的想像,對中共黨與國的關係,更缺乏深刻的認識。但當今天「兩制」已不能成為拒絕面對「一國」的避難所,香港既是在政治和法理上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更是在經濟(包括地緣經濟關係)上完全依附內地,那就必須要放下心結,認識今天的中國。而要認識今天甚至明天的中國,就有必要認識主宰中國命運的中共,通過掌握它的視角來認識中國。無論你同意或反對它,都不可能再用鴕鳥思維視而不見。香港人從不畏懼不確定的未來,更大的挑戰也曾一一跨越,那是因為香港有着不屈不撓的精神,既然如此,就應該勇敢掌握狀況,迎難而上, 直面這種新常態,重新認識一國兩制,主動將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掌握在手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11月27日出版第8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