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寄養家庭五年先後照顧兩名男童 「姨姨」:你係家庭一份子
香港不少兒童因為各種原因而需要寄養服務,惟寄養服務一直供不應求,沈太約5年前因為子女相繼到外國讀書,希望家中重捨熱鬧氣氛而開始寄養服務,沈太現時看回5年前的決定,坦言,「好有滿足感,每一次做姨姨都係學習。」
沈太照顧過兩名寄養兒童,都是男孩,到她家中時都是6歲,其中照顧一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男童下,連帶自己的小兒子、男童及他的生母,都一齊進步,讓她感到當寄養家庭得到很大滿足感。
因兒女相繼到外國讀書 申請寄養家庭服務
沈太育有三兒女,約在2018年經女兒同學的媽媽介紹下得知寄養服務,當時,大兒子與女兒相繼到外國讀書,家中氣氛變得冷淡,「靜咗啲,覺得好悶。」加上,自己亦有照顧小朋友的經驗,令她萌生了申請寄養服務的想法。沈太憶述,當時先生與兒女亦反對申請服務,但聽完別人的經驗後亦同意,當寄養小朋友到家後更會幫忙照顧,讓他更快適應新環境。
與原生家庭教育方式不一要作溝通
沈太前後讓兩位寄養兒童入住,第一位小朋友鋒鋒約在2018年入住,他當時6歲,因為家庭背景比較複雜而需要寄養服務。沈太形容,鋒鋒比較成熟,可以自己照顧自己,只是功課上需要多作幫忙,教他更多與人相處的方式等。但鋒鋒原生家庭與沈太的教育方式不一,經常要與鋒鋒媽媽溝通。他大約在沈太家住了一年就搬到寄宿學校,沈太與鋒鋒都十分不捨得彼此,「都唔捨得㗎,擔心佢唔適應。」但沈太明白寄宿學校可能更適合鋒鋒成長,他在寄宿學校期間亦不時打電話給沈太,告訴她學校所經歷的一切。
特殊需要兒童入住 給予更多耐性教育
三年半前姑娘查問可否讓一位患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兒童入住,沈太起初擔心自己不懂得照顧而拒絕,但得知上一位照顧者的經驗,加上在姑娘的鼓勵下而接受。樂樂一開始入住時約為6歲,沈太指,他一開始不懂得表達自己,要給予他更多耐性。她舉例,以前哥哥買了零食回來,樂樂其實是想食的,但不夠膽問哥哥,沈太就會在樂樂後面示範,「哥哥可唔可以請我食一塊?」,到現在哥哥買了零食,樂樂會主動問可否食,沈太感慨,「佢進步真係好大。」
沈太表示,明白每一個寄養小朋友終有一日會離開,所以會教他們如何獨立,例如會教樂樂如何處理簡單家務,「個心為咗佢將來會返去,我主要同佢講你係家庭一分子。」
她又指,小兒子在哥哥及妹妹出國讀書後變得較為沉默,自從寄養小朋友到家住後,小兒子比以往更放得開,又擔起「大哥哥」的責任,幫助小朋友適應環境。
透過溝通與原生家庭共同進步感滿足
除了樂樂進步外,在沈太陪伴下原生家庭的媽媽亦一同進步。每逢長假期,樂樂就會與回到媽媽家住2至3日,起初媽媽不太懂如何與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相處,沈太不時把樂樂的日常告知媽媽,又建議媽媽多有樂樂外出遊玩,令媽媽可以照顧樂樂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每一次做姨姨都係學習
成為照顧家庭5年以上,沈太無悔當日決定,特別是見到樂樂以及媽媽的進步,「佢可以表達自己想要嘅嘢,咁大嘅轉變好有滿足感。」她稱,雖然並非每一次都十分順利,不過「每一次做姨姨都係學習。」
寄養服務老齡化 300多小朋友等待服務
家福會寄養服務社工潘姑娘表示,現時約有900多個寄養家庭,約800多位小朋友正接受寄養服務,約300多個小朋友正等待相關服務,寄養服務出現老齡化,約4成半寄養家長為60歲以上。她指,申請寄養服務後,社署會提供課程予寄養家庭,家庭之間亦會有聚會分享交流,而每月亦會有社工查問照顧情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