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本地鋼鐵廠智能生產降成本 研設電弧爐年將百噸廢鋼變建材
政府推出「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將智慧製造及創新科技普及至本地現存工廠。本港老牌公司紹榮鋼鐵廠紹獲生產力局協助,引入機械臂、智能監測與冷卻技術,以解決人手日益老化、不足等問題,甚至可以生產符合內地標準的鋼材,打開內地市場。公司看準香港電力供應穩定,目標打造香港首個回收再造鋼材的電弧爐,以處理本港每年約80至100萬噸廢鋼,重煉成建材再供應予本地使用。
▼1月24日 生產力局推廣智慧製造及創新科技普及▼
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助40間本地工廠智能化
上屆政府曾就著「工業4.0」,於2020年推行「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將智慧製造及創新科技普及至本地現存工廠;來到特首李家超任內,計劃則於上年底易名為「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而政府旗下的生產力局,則負責協助各類工廠智能化、增加生產效率。
生產力局表示,目前協作在港企業建立的智能生產線,一共有67條。其中有56條線正在建立中,涉及40間工廠,行業則包括高端電子產品、食品加工、高強度建築材料、新興納米材料、GMP中成藥、保健產品及紡織等;而已完成的11條智能生產線,則包括生命健康及食品。
局方目前亦與20間不同企業,正就合作計劃商討,當中有部分工廠更互有提供製作物料;局方就期望未來5年內,可將合作公司增至超過100間。
紹榮鋼鐵廠:引入機械臂、智能監測與冷卻技術減少成本
局方指,正進行的項目總額超過港幣6,600萬元,而資助總額約港幣3,200萬元,當中申請的資助包括「新型工業化資助計劃」(前稱「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可一次獲批項目總開支的三分之一或最多1,500萬港元,而每次則可同時申請3個項目,合共可獲最多4,500萬元的資助;另外,政府提供的「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則鼓勵企業研究,回贈發展過程的成本。
全港唯一大型軋鋼廠、開業超過70年的紹榮鋼鐵廠,第三代負責人龐心怡表示,生產力局為工廠引入機械臂、智能監測與冷卻技術,在減少成本之餘,甚至可以生產符合內地標準的鋼材,令鋼鐵廠可在日益稀缺的人手下,仍然能夠開拓新市場。
電弧爐煉廢鋼轉為建材 可供應大灣區
龐心怡表示,鋼鐵廠由昔日做拆船、到轉型製鋼,未來若要再次轉型,則會放眼於設立本港首個電弧爐,將本地廢鋼回收重煉,而相比目前以傳統方式製鋼,電弧爐則能有效減低碳排放。她續指,電弧爐自1970年代到現在原理都一樣,而香港正好擁有設立電弧爐的兩大條件——廢鐵與電力,而本港每年有約80至100萬噸廢鋼,在原料上綽綽有餘,加上供電一直穩定,成為本港設立廢鋼回收的最大優勢,故她希望以香港產生的廢鋼,重煉成建材再供應予香港使用,甚至整個大灣區。
專營客製化電路板的PDSTE就指,現時工廠只有一條生產線,故正與生產力局洽商合約,預計透過局方資助,可新設多一條全自動化的智能生產線,期望可增過150%的產能。負責人鄧詠詩表示,過去每個客戶,可能需要數十個不同的電路板型號,故廠方採取精工製作形式,為客戶提供不斷修改的服務,當中就全本地生產的高檔咖啡機公司Decent Espresso。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本土市場仍會有市場需求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表示,現時本港的工廠已不再是跟隨傳統工廠般追求「低成本、高產量」,而是專注如何提供一些獨特產品、服務的「精工產業」。他認為這種方式其實可能更加適合香港的工業發展形式,並在綜合科研、工程、設計、服務方面等條件下,工廠可以高檔生產路線作招徠。
黎少斌認為,如果只考慮全球工業競爭力,當然難言香港事事有優勢,但若然以供應地點與本地市場需求作考量,則仍會有市場需求,因為本土市場往往需要即時得到回應,難以長期依賴其他國家的生產商。
他又指,香港營運工廠的成本雖貴,但通過自動化技術改良產量,仍然具備不少競爭力,而若然要將香港定位成國際創科城市,則需要有應用場景去幫助科研人員實地工作、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