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事故|疑吸痰時不合作 病人口內被發現留有抽吸導管尖端碎片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醫管局今日(26日)發布最新一期《風險通報》季刊,去年第三季公立醫院曾發生5宗醫療風險事件,包括一宗遺留導絲在病人體內。另外,一名病人在吸痰時表現不合作,護士之後發現其口中有類似於抽吸導管尖端的碎片。

另外,醫管局通報18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2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或資料,其餘全屬藥物事故。有醫生向一名病人過度處方Baricitinib (風濕性關節炎藥物)以治療新冠病情,致病人一個月後上腹疼痛,再次入院時才發現無需繼續服用。

醫管局。(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後未移除導絲 病人照X光始發現

據最新一期的《風險通報》季刊,披露醫管局轄下醫院去年第三季曾發生五宗醫療風險事件,分別是三宗經手術或介入程序後,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在病人體內的個案,及兩宗住院病人自殺事件。

其中一宗為有大腸癌病史,癌細胞並擴散至肝臟的病人,其在私家醫院接受了剖腹手術及結腸造口逆轉術,卻出現了併發症,需轉到公院深切治療部接受治療,由兩名醫生置入中央靜脈導管(CVC),提供緊急腎臟輔助治療。

不過,其中一名醫生在置入中央靜脈導管後未有移除導絲,直至病人照X光時,發現遺留導絲及將之移除。醫管局建議,明確定義施行置入CVC導管過程中,醫生和護士的角色和責任,完成程序後應檢查和簽署 CVC 插入安全檢查表,亦要加強相關醫療程序的培訓等。

另一宗則涉及醫護為一名非傳染性疾病患者用「鼻咽呼吸道」(Nasal-pharyngeal suction )吸痰與胃道管餵食,惟病人在吸痰時表現不合作。醫護其後發現患者咬住胃道管。護士協助取出胃道管後,發現病人口中有類似於抽吸導管尖端的碎片。醫管局建議,抽吸前應檢查抽吸導管的完整性,避免對不合作的患者做口咽抽吸。

《風險通報》亦通報18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2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或資料,其餘全屬藥物事故。(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新冠病人獲過度處方風濕性關節炎藥物 一個月後致腹疼痛

《風險通報》亦通報18宗呈報的重要風險事件,包括16宗藥物事件及兩宗錯誤辨識病人身分。兩宗錯誤辨識病人身分均為錯誤標記樣本,其中一宗涉兩名月經不調患者,其中一人無法完成子宮內膜取樣,另一名成功能取樣的病人如期做覆診時,卻發現沒有樣本化驗結果,此時才得悉其樣本被誤掉。

至於藥物事件則包括,一名病人因為新冠病情獲處方Baricitinib (風濕性關節炎藥物)、Paxlovid 和地塞米松五天。其一週後到門診覆診,醫生繼續處方相同藥物16週,即約4個月份量,病人一個月後因上腹疼痛再次入院,才發現根本無需繼續服用Baricitin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