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2022年1.4萬人染疫亡 港人平均預期壽命失守全球第一
3年新冠病毒疫奪走約1.4萬港人性命,當中絕大部份為長者。政府統計處周一(15日)發表的專題研究顯示,2022年有63,692人離世,至少為1991年以來最多一年,而該年正是本港新冠病毒全面爆發之時。
描述及比較指定年齡的人口的死亡情況的「平均預期壽命」,在2022年,本港男女居民分別跌至80.7年及86.8年,比2021年相應降2.5年及1.1年,令香港不再是全球預期壽命最高的地區。男居民最長壽之位讓予瑞典,本港與新加坡並列世界第四;女居民最長壽之位重歸日本,以差0.3年屈居第二。
▼施政報告 人口老化及長者貧窮問題▼
2022年死亡人數及粗死亡率均創1991年以來新高
政府統計處周一發表《1991年至2022年香港死亡趨勢》專題研究。香港死亡數目從1991年的28,429人逐步增加至2021年的51,354人,及後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而於2022年顯著上升至63.692人,為期內單年新高。同時,粗死亡率(即某年內死亡人數相對該年年中每千名人口的比率)從1991年的每千人有5.0人死亡,增加至2021年的 6.9 人,及2022年的 8.7人。
在2022年,呼吸系統疾病(包括2019冠狀病毒病)取代腫瘤成為男性及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在該年,呼吸系統疾病、腫瘤及循環系統疾病分別佔34,295名男性死亡數目的37%、25%及17%,而女性的相對數字分別是33%、24%及17%,該年有27,261名女性居民離世 。
▼2022.2.17 明愛醫院急症室外情況 ▼
港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21年創新高
不少國家或地區都有公布「平均預期壽命」這一項指標,以供描述及比較指定年齡的人口的死亡情況。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是指某年出生的人士,若其一生經歷一如該年的年齡性別死亡率所反映的死亡情況時,預期他/她能活的年數。
統計處指出在1991年,男性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5.2年,而女性則為80.7年,其後持續上升,在2021年創出高峰,全球第一;但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平均預期壽命」指標由高位回落,幅度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明顯。
男性平均預期壽命由全球最高跌至第四 瑞典排首位
本港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在2001年超越日本,以78.4年成為世界第一,其後在2011年升至80.3年,在2021年更升至83.2年,拋離日本1.7年。
不過本港男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在2022年大跌2.5年,至80.7年,回到2011年水平;比瑞典81.3年、日本的81.1年及挪威的80.9年,稍低0.2年至0.6年不等,與同樣80.7年的新加坡並列第四位。
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以0.3年輸給日本失首位
本港女性出生時平均預期壽命一直與日本互鬥,在2001年以84.6年排第二,比首位的日本低0.3年。不過在2011年本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升至86.7年,反超前日本女性0.8年(85.9年)。到2021年雖然仍處新冠疫情,但染疫死亡人數不多,故本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升至87.9歲高位,高日本0.3年。
不過到2022年染疫死亡人數大增至約1.4萬,本港女性平均預期壽命回落至86.8年,減少1.1年;相反日本只下跌0.5年,日本女性得以87.1年再成為全球平均預期壽命首位,比本港高0.3年。
▼2022年3月6日 沙田寶福紀念館旁凍櫃開始存放遺體▼
統計處指出,死亡的發生有強烈的季節性。一般而言,在冬季月份的死亡數字較高,這明顯與天氣冷而導致較多死亡有關;在12月至4月的死亡數字,會比在較暖的月份(即 5 月至11 月)的數字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