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中學生家庭朋輩關係惡化 網絡欺凌愈盛 社工籲家長用心聆聽
年青人情緒問題備受關注,有七年駐校社工經驗的李永嘉,觀察到他們經歷疫情後,無論家庭或朋輩關係均惡化,加上習慣網上活動模式,網絡欺凌更為盛行,例如社交平台「Secrets」可成同輩間言語攻擊的平台。有意見或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脆弱,李永嘉卻認為每一代人追求不同,這一代人更關注探索及接納自我,呼籲家長聆聽、理解子女的需要。
疫情居家「困獸鬥」 學業壓力源自家人期望
擔任駐校社工約七年、香港小童群益會中學駐校社工李永嘉指,三年疫情長困於家中,家長與子女容易出現「困獸鬥」,部份家長會經常責罵子女,打擊子女的信心,及令彼此關係轉差。她透露,接觸大部分學生個案均與學業壓力有關,而壓力其實是源自家人對自己的期望。她舉例,曾有中六生因為希望尋得高薪職業,讓家人過上好生活,勉強自己修讀精算學,結果患上情緒病。她指出,需要讓學生考量自己實際能力,調整期望及重新思考自己的家庭角色定位。例如,中學文憑試考試失手是否仍有其他出路、家中不是只有自己獨撐大局。
中一生仍停留小學狀態 不懂與人相處
疫情期間,學生不時要上網課,錯失了數年校園生活的成長經驗。李永嘉形容,近年的中一學生仍停留在小學生的狀態,不懂與人相處,在她處理的學生個案中,有一至兩成牽涉欺凌問題。她解釋,學生經過數年疫情習慣了網上活動,令網上欺凌盛行,例如在Secrets(秘密專頁)言語攻擊同學,令被攻擊者看見言論後情緒受影響。然而,她指部分學生因介懷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或擔憂求助後被欺凌得更嚴重,而不願求助。另外,她指少部分個案與移民潮相關,年輕人經歷與親密的人分離,亦會牽動情緒。
多「蒲頭」避免學生見社工被標籤
作為社工角色,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是首要任務,李永嘉除了在學校活動中把握機會與學生相處聊天,亦會盡量「蒲頭」,將社工塑造與老師相差無幾的形象,避免學生出現見社工即代表自己有問題的標籤。處理學生個案時,她表示不能講完即止,而是要認真處理學生的需求並帶來轉變。她續指,有些學生不願主動求助,正正是因先前求助卻未能得到有效處理,逐漸失去求助動力。
從學生興趣入手探索其內心
以學生的興趣來展開話題,是李永嘉與學生建立關係的途徑。她與學生討論的話題多元,例如youtuber、「Y2K」(Year 2000 縮寫,代表1990年晚期起到2000年初期的時尚風格)、炒波鞋、拍照姿勢,甚至有關老師的「花生」。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非易事,她表示會站在學生的一方,與其慢慢建立關係。當前其功夫做得好,亦有利往後深入傾談,進而了解學生的家庭、人際關係狀況。
新一代物質充裕趨向關注自我 兩代人經歷難比擬
有指新一代的年輕人脆弱,李永嘉卻認為這一代人與上一代所追求的目標不同,不存在脆弱與否的問題。她解釋,上一代人追求豐衣足食,但如今年輕人已較充裕的物質生活,社會亦趨向關注心理健康、自我形象等議題,年輕人變得更加關注自我,理解及接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而這對於他們甚或大人都不容易做到。
不過,她指家長往往將自己的過去與年輕人的現在相提並論:「我哋面對緊嘅嘢都咁多啦,我哋都可以過得到呢個階段開始嘅時候,點解你唔得?」她認為,兩代人的經歷不同,價值觀亦會不同,對於小事、大事的定義亦有不同。
子女需獲肯定 籲家長陪伴聆聽
李永嘉表示,改變親子關係需靠家長與子女雙方作出改變,找到令大家相處舒服的方式。她亦指家長不應要求子女改變行為,而是要理解子女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不外乎是希望得到肯定。另外,她認為打罵方式會對子女造成很大傷害,「生嚟都唔知為乜」、「我養邊個邊個好過你啦」等負面批評會令子女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她建議家長要先聆聽及理解子女的需要,在子女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時,回應簡單一句「原來呢件事令你好唔開心」,便能讓子女感受到被理解。如子女不願啟齒,家長亦無需強求,只需陪伴聆聽及陪伴他們便已足夠。